日前,首屆“中發智造”無人機展在北京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新中發電子大廈)開幕。在6日下午的沙龍演講環節,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農業無人機技術研究所何志輝博士介紹了無人機應用于農業的優勢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

何志輝介紹,目前中國農藥產量及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在植物保護上面臨植保機械落后,機具單一,防治作業效率低等問題。
基于以上,農戶需要無人機能夠應付大面積規模化作業,配套作業流程規范,操作簡單,耐用維護量少,售后服務到位,能讓農機承包戶實實在在賺到錢。
何志輝介紹,無人機應用在農業上具有強大優勢:平臺構建容易,適應性強;飛行高度低,作業效果高;可空中懸停,作業質量高;無需專用起降機場,作業成本低;體積小,質量輕,應付突發災害能力強。
農業無人機可低空遙感獲取農情信息,可做航空植保,可對作物輔助授粉,災害應急。

何志輝列舉了近年來中央聚焦“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其中包括2014年“加快農用航空建設”等。
他還介紹了美國和日本在農業航空方面的現狀,其農用航空作業面積占總耕地面積均達到一半以上,而中國農用航空作業面積占總耕地面積僅為2%,從而也可以印證,中國的農業無人機是一個尚未真正啟動的大產業,尚屬起步階段。
近3年來,無人機生產企業迅速發展,在農業領域形成銷售的有40多家,2014年政府對河南、湖南兩省投入了第一批300架植保無人機補貼。
何志輝介紹,目前中國農藥產量及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在植物保護上面臨植保機械落后,機具單一,防治作業效率低等問題。

(珠海綠衛士航空植保公司在“中發智造”無人機展現場展示新一代飛噴寶產品)
何志輝介紹,農業無人機在應用中存在不少問題。技術方面,低空低速飛行不夠穩定,無法適應田間高溫、頻繁起降要求,現有的操作系統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無人機售價過高等,同時缺乏完善的航空作業技術標準。產業鏈還不完善,無人機制造、租賃、培訓等配套尚處起步階段。
強大的市場空間和投入產出比,將對市場形成強烈的拉動效應,加上國家的扶持政策,必將刺激農業無人機的大發展,以及整個產業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