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精靈與戰斗機在空中偶遇”,這并非一個小王子式的童話,而是一個觸發中國無人駕駛航空器(無人機)飛行安全討論的熱點事件。一系列無人機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引發高度關注,這既是對監管提出的挑戰,也關系到無人機這個朝陽產業的未來前途。
不久前網絡上熱傳一個“精靈與戰機空中相遇”的視頻,一架遙控操作的多旋翼無人機在某城市上空數百米懸停,差點與一架正在著陸的噴氣式戰機相撞,二者之間最近距離僅僅數百米。
“無人機不能無人管!”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半個月前在評論上述事件時說。他表示,無人機的違法違規飛行會對國家公共安全、飛行安全甚至是空防安全構成威脅。
事件主角之一的“精靈”,是深圳大疆公司的無人機精靈系列之一。悄然間,中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無人機大國,而大疆正是明星企業之一。《經濟學人》雜志將大疆的“精靈Phantom”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機器人產品之一,而美國《時代周刊》將大疆精靈Phantom 2 Vision+評為2014年十大科技產品的第三位。
當人們為中國無人機的創新而喝采時,其飛行安全問題也已到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地步。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哪里?來聽聽業界管理部門、企業及專家的意見。
監管者:“無人機不能無人管!”
據估算,中國的無人機擁有量已經達到數十萬架,并且有每年成倍增長的趨勢。在席卷世界的無人機產業大潮中,中國已有400多家單位從事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創業于中國深圳的大疆創新憑借其代表產品“精靈Phantom”,將消費級無人機這個曾經高端得有些遙不可及的高技術產品帶進普通人生活。在中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大疆創新所占有的市場份額達到七成。
煩惱也伴隨而來。當無人機更多、更便利地進入普通人生活時,這些行動靈活的小家伙也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安全困擾。
據報道,今年6月,南京一架航拍器受風干擾失控,掉進了地鐵高架軌道里,造成列車延誤;7月,深圳又有一架無人機從高空墜落,砸壞路邊停駐的車輛……“黑飛”、不當操作、不熟悉相關法規以及不可預測的惡意企圖等“后天因素”引發主管部門和公眾憂慮。
軍方表達了鮮明態度。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說,國務院、中央軍委高度重視無人駕駛航空器的監管工作,要求從生產、銷售到使用全過程進行嚴格管理,他透露,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系列法規和標準。根據中國現行法規,所有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飛行都應預先申請,經批復同意后方可實施。
中國航空學會秘書長吳松日前在京表示,學會將成立專門委員會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提供專門的技術支撐,也將協同監管機構、生產企業聯系起“產、學、研、用、管”多方,為行業發展提供安全、科學、有效的支持。
創新者:安全,從技術延伸到管理平臺
“無人機的技術在迅速更新,面對的風險挑戰急劇增多。”大疆創新副總裁邵建伙坦承。
不久前的視頻事件將大疆置于無人機安全討論的漩渦中心。這對作為創新者的大疆來說正是一個極有益的提醒。
邵建伙說,現在他們從研發提升無人機技術本身拓展到對“無人機安全服務管理技術平臺”的探索,愿意無償提供給主管部門和向業界同行開放。
談到無人機安全性問題,邵建伙透露了大疆一些融入無人機研發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創新。
大疆創新在整個研發制造中設有若干加密手段來提升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據稱,“其系統已十分復雜,處理能力十分強大。”
“絕對不要低估遙控無人機用戶和愛好者的聰明才智和動手能力!他們甚至有人會一個字節一個字節地看源程序,總想發揮想象力做些什么‘改造’或‘組裝’。”邵建伙說,“他們可能不清楚這些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危害,我們就必須在源頭把好安全關!”
據介紹,為防止用戶擅自改裝遙控航空器造成安全風險,大疆在產品上專門設計無人機保護措施,還與部件供應商深度合作,在一些核心部件上設有安全協議。在“Phantom精靈”和“Inspire悟”兩個系列的遙控航空器上,大疆力求能不斷提升產品的集成度,防范改裝。
同樣值得監管者關注的是,大疆正在開發“遙控航空器安全管理服務系統”。
日前,在面向遙控航空器行業主管部門的演示中,大疆創新展示了這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在平臺之上,行業監管機構、無人機生產者和飛行人員將得以即時溝通——接入平臺的航空器可獲得合法飛行權限,用戶實時獲取最新空域動態和告警信息;監管部門可及時掌握空域態勢,隨時掌控空域活動。執法部門則可針對違規飛行進行責任追究。
這個平臺具有的“實時互動”性意味著,管理部門可以實時發出對空域使用和限制指令;用戶可以實時獲得空域限制情況,收到有關監督飛行的警示,更可以實時了解其他航空器飛行狀況。
“通過操縱移動終端,執法者在進行戶外執法時如發現無人機的違規使用,可進行查詢、取證,必要時可以采取強制措施。”邵建伙說。
“大疆持續提升技術并研發這個平臺,就是不希望看到那些偶發的不安全飛行對我們的用戶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造成影響。”邵建伙說。他期待社會能夠褒獎創新,不因為外部因素阻礙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