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球領先的無人機企業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在韓國首爾設立的首家海外旗艦店正式對外營業。屹立繁華弘大商圈,樓高5層,總面積870平方米,巨型玻璃幕墻,各式各樣的無人機產品展示和體驗,讓現場參觀的韓國媒體在贊嘆“高大上”之余,更是驚呼“狼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韓國媒體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空襲”一詞來表達對韓國本國無人機產業的擔憂。一直自詡是制造業強國的韓國,看來這次真的是慌了。

大疆韓國旗艦店開業首日,韓國消費者正在排隊準備進店
一場不對稱的“空襲” 恐慌來自于實力的不對稱
據韓國媒體分析,目前大多數韓國無人機企業還停留在進口中國的零部件后進行組裝的水平。有韓媒引述韓國一家無人機企業負責人的話稱,與國際企業(大疆)相比,韓國企業根本沒有競爭力。韓國建國大學宇宙信息系統工程學的一名教授也指出,與中、美等國相比,韓國在民用無人機領域的技術,至少落后3-7年?!俄n國經濟》更是悲觀的表示,隨著大疆的登陸,韓國無人機企業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預計除了玩具無人機等部分超低價產品外,其它都很難生存下去。韓國《金融新聞》也疾呼,面對中國無人機的“空襲”,韓國真的是束手無策了嗎?
筆者還注意到,絕大多數韓國財經和科技主流媒體對大疆和中國無人機產業的報道“相當正面”,不乏“占據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僅研究人員就多達1500余人”“無人機中的蘋果”等溢美之詞。即便是最苛刻的韓媒報道,也沒有像以往那樣對中國產品的技術、質量、競爭力提出質疑,而只是酸溜溜的表示,目前韓國對低空飛行和無人機產業有著嚴格的管制,大疆能否在韓國取得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

韓國媒體記者觀看大疆無人機產品展示
但實際上,中國無人機在韓國消費者中的口碑早已建立。此前多家韓國網購商城均已有大疆等中國無人機品牌的代購服務。有數據顯示,僅在韓國知名網購商城11st,去年大疆、司馬、美嘉欣等中國無人機品牌的銷量同比猛增了12倍以上。
可以說,作為“中國制造”新名片的無人機,在震動韓國業界的同時,也再一次刷新了韓國對“中國制造”的看法。
高性價比:“中國制造”在韓的新標簽
事實上,“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早已深入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來自中國的大蔥、泡菜等農產品,雜貨店中的中國五金配件、工具,街頭隨處可見的中國產服飾、鞋帽、箱包等。據統計,在韓國最大的平價日用品連鎖賣場Daiso,產自中國的商品要占到所有上架商品總數的30%以上。
但遺憾的是,韓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評價并不高,廉價、低質、山寨,一度成為中國制造在韓國的標簽。為此,韓國媒體還專門創造了一個詞匯“大陸的失誤”,用以嘲笑質量不佳的“中國制造”產品。對于擁有強烈民族自豪感的韓國人而言,“身土不二”的影響非常強大——在質量不相上下、即便價格高出一些的情況下,韓國人還是愿意選擇本國的品牌和產品,尤其電子電器等韓國優勢產品領域更為明顯。
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韓國電影《中國制造》,就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韓國社會對“中國制造”固有偏見和過于偏愛本國產品的反思。在影片中,中國產的鰻魚被認定為汞超標而被韓國海關全部沒收。然而,這些本應被銷毀的鰻魚,卻在貼上“韓國制造”的標簽后,竟然堂而皇之的送入高級餐廳,成為美味而高價的盤中餐,諷刺意味十足。
韓國媒體稱,過去以廉價生活用品為主的中國商品,似乎在一夜之間已經滲透至韓國的家電、汽車等市場。“中國制造”正逐漸褪去“粗制濫造”的外衣,高性價比正成為“中國制造”的新標簽。
從“追趕韓國”到“超越韓國”
更令韓國感到焦慮的是,“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上的攻城略地,嚴重影響到了“韓國制造”產品的市場份額。韓國國際貿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年韓國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細分產品共減少了18個,其中有多達9個是被中國所取代。就連韓國向來引以為傲的造船、手機、電視、汽車、鋼鐵等出口支柱產業,“韓國制造”也正在經受“中國制造”的全方位擠壓。
多數分析認為,研發創新和科技水平提升是“中國制造”不斷改善的根本原因。相關研究表明,在主要產業領域,中韓兩國的差距已大幅縮小。韓國科學技術評價院的一份報告顯示,韓國與中國的技術差距已經從2012年的1.9年縮短到2014年的1.4年。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一份針對韓國半導體、汽車、機械等30個不同行業進行的“中日韓競爭力現狀”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調查中,有29%的受訪機構在回答“中韓技術差距”的問題時表示,“中國已經超越韓國”,另有高達50%的受訪機構則認為,盡管現在韓國仍有領先,但“中國將在1-3年之內超越韓國”。
或許無人機,就是“中國制造”徹底壓倒“韓國制造”的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