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無人機安全問題就來了。
我們看到,許多公司都推出了無人機檢測及應對服務。Dedrone和DroneShield兩大公司尤其關注無人機檢測問題。另一家公司Skysafe開發了防止無人機惡意進入運動場、監獄或參與跨境販毒的技術,并正在為此技術申請專利。
如 果你害怕被無人機所傷,沒關系,有Flirtey在。這家畢業于Y Combinator的公司是美國首批進行快遞交付實驗的公司之一,他們在3公里內快遞了醫療設備及相關的健康產品。除此以外,由于缺乏專業操控人員,無 人機的飛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此類公司的興起。
監管風險
目前,FAA的無人機監管工作仍然進展緩慢,他們本應于2015年12月30日向國會提交一份有關無人機使用的規范,但至今我們也沒有看到這份規范的身影。
為了實現商業飛行,未來的用戶必須要獲得FAA的Section 333豁免權以及準許飛行證,這樣才能避免被商業無人機使用的一攬子禁令給打死。
現在已獲得豁免的無人機使用者數量為4000名左右。而根據CB Insights的調查,2015年7月,44%的商業無人機都被使用在了錄制電影、視頻及拍照方面。
其他兩大無人機的主要使用領域為藝術和房地產行業,這兩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檢測與監管工作;其次便是需要了解建筑空間或大范圍城市設計及商業建筑的地圖測繪和調查行業,再其次是精準農業行業。
由于沒有明確的監管條例,無人機制造商們這幾年的開發動作一直比較緩慢,核心科技的發展在未來幾年內可能都較為平穩,即使較今天來講在能力、安全方面來講會有所提升。
當然,無人機最熱門的商業使用領域還是快遞,美國的亞馬遜、中國的順豐都因為使用無人機運送包裹而獲得了廣泛的媒體關注,但目前由于存在眾多問題,快遞業還無法實現大范圍無人機運送。此外,FAA和NASA都在積極從無人機行業招聘工作組,用以解決空中交通管制問題。
綜上,投資人應當如何面對這些行業趨勢?
很明顯,我們看到,運用無人機來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活動越來越多,但我們還需要與監管者保持緊密聯系。《華爾街日報》可能說對了,雖然我們還沒看到無人機的大范圍使用,但該行業早期的投資機會遍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