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發生了‘6級地震’!”昨日上午,京津冀地震災害應急救助協同桌面模擬推演,在平谷區馬坊鎮舉行。無人機首次參與了救援,快速傳回“災情”畫面為指揮部決策提供參考。
演練開始后,平谷區突發事件應急救助指揮部(平谷區民政局)立即了解地震災區災情以及救災需求,啟動Ⅰ級應急救助響應。幾分鐘后,指揮部的大屏幕上,出現了帳篷、救援隊伍、受災群眾等畫面。原來,這是指揮部派出的無人機,已經到達了現場,實時傳回“災情”畫面。
通過無人機,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對“災情”一目了然,調撥帳篷、增加醫護人員等指令快速發出。平谷區突發事件應急救助指揮部(平谷區民政局)負責人向市突發事件應急救助指揮部辦公室(市民政局)負責人報告災情以及災區需求,請求火速支援調撥折疊床、帳篷、棉被等救災物資。
同時,無人機還發現市區通向平谷的道路已“損毀”,京津冀三地召開視頻協商會議,啟動京津冀救災協同機制。三地互通“災情”,由于平谷的“災情”比較嚴重,地震導致災區道路不暢,臨時搶修還需要1天。根據京津冀救災物資協同保障協議,河北省民政廳安排三河市民政局先調撥救災物資支援平谷,天津市調撥一支50人救援隊參與平谷抗震救災。
為“救災”立下大功的是臺6槳無人機。工作人員介紹,這臺無人機可在空中巡航超過5個小時,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面,能夠通過無線信號發送到指揮部。在道路不通、交通擁堵的情況下,可第一時間摸清現場災情、傷亡情況等。
參與此次演練和展示的還有應急廣播、北斗導航、家庭應急儲備包等技術和產品。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救災將更加注重動員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參與減災救災工作,拓寬社會組織參與救災的渠道與路徑,構建政社合作的綜合減災救災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