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無人機的應用領域,可能很多人腦子里閃現的是美國“捕食者”無人機對塔利班實施定點清除的場面,或者國內某知名廠商的多旋翼無人機在某著名歌手求婚儀式上運送戒指的浪漫畫面。不過,在16日舉行的“輕小型無人機遙感應用高峰論壇”上,《環球時報》記者對于無人機的應用邊界有了更多認識。
保護海洋國土的無人編隊
在當天的論壇中,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海域監管中心主任趙建華介紹了無人機在海域動態監管中的應用。據他介紹,海域和陸地一樣也是一種空間資源,就像在陸地上建房子需要土地,填海造地與海上養殖都需要海域資源。去年國家不動產相關管理規定將海域管理也納入不動產管理之列。
趙建華表示,為了強化海域監管,國家海洋局從2011年開始將無人機運用到海域動態管理方面,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0套各類無人機,從事無人機的專業技術人員達50人,還擁有兩個無人機中心(國家無人機數據處理中心、國家無人機測控中心)和三個基地(遼寧、海南、江蘇)。據介紹,2012年至今,海域監管中心的無人機共飛行超過400架次,獲取無人機遙感影像1萬多平方公里,有效提高了海域動態監管的有效性。
參與科考的“極地之鷹”
除了海洋監管,極地科考也是無人機應用的最新亮點。由于極地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除了使用衛星遙感技術之外,利用無人機進行地面和近地面的遙感、測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以及他的團隊2014年成立了國內首個將無人機用于極地遙感與測繪的無人機機組。據介紹,目前該團隊擁有4種機型共9架無人機,6名飛行員(包括1名女飛行員),已經進行過多次南北極成功作業。
程曉現場展示了大量他們使用無人機拍攝的南北極珍貴影像數據。在一段無人機拍攝的視頻中,一架冰面彈射起飛的無人機鳥瞰了中國的中山站以及不遠處的俄羅斯進步站和印度的巴拉提站。之后他們根據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做出了一系列中山站周邊的三維地形圖。
在談到為何要在極地科考中使用無人機時,程曉表示,之前中國曾在北極一個很著名的冰川做測繪工作,在沒有無人機之前,這些工作只能由人力完成,每天中方科考人員10點就要開始工作,一直干到晚上10點。而使用了無人機之后,效率大幅提升。
程曉表示,今年他們還曾用無人機拍攝了南極企鵝島,希望通過這種高分辨率的方式記錄下每年島上企鵝種群數量的變化,并通過對比企鵝數量變化來分析氣候的變化。據他介紹,目前他們正計劃把無人機用于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上,為站址選取和精確調查做出貢獻。
黑飛——無人機發展之痛
論壇上的專家不僅講述了無人機在各自工作領域的最新應用成果,他們也不諱言中國無人機未來深入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一名專家表示,因為固定翼無人機的使用受空域限制比較嚴重,他們在海南使用無人機作業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在協調空域。后來不得不引進一些四旋翼無人機來承擔一部分工作。而另一名專家則表示,他們的無人機團隊雖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刊登在最權威的官方媒體上,但實際上他們卻是一個“黑飛”團隊,由于無人機在北京的很多地區禁飛,所以他們不得不到一個水庫邊上進行飛行訓練。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專職副秘書長馬振福在論壇上表示,根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China)的數據,中國無人機駕駛員的總需求是10萬,而目前在無人機管理方面則面臨不少問題,比如無照黑飛問題,目前有2萬多架無人機處于黑飛狀態。為了強化無人機駕駛員的資質管理,中國民航局授權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負責全國無人機駕駛員的資質管理,也就是說,中國的無人機也要有駕照才能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