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觸
挑戰自我
航拍初體驗
會拍再會飛
談到影像作品就很難將航拍單獨剝離,但其實這是在任何劇組中都需要交給專業團隊去打理的工作。導演和航拍導演其實是兩個工種,在拍攝劇組中已有導演身份的Shannon又一次選擇將工作重心轉移,開始走進航拍領域。不過這一次可是沒有任何飛行的先天優勢。

我們依然問到老生常談的問題:“緣何接觸航拍并有沒有最感人的事”。Shannon在聊天中把我們拉回到2009年。
"那一年在瑞士拍攝一支Goretex的國際形象片,我選擇把所有的預算留給能夠拍攝最好場景的航拍公司。但當時航拍團隊的選擇并不多,在香港的專業團隊中,一個星期需要花費20萬人民幣的價格,所以為了緊衣縮食,我們勉強找到了另一組“山寨”版的航拍公司。”

“終于也讓畫面飛上的天空,這是我第一次從熒幕端看到樹梢上的風景,飛行器穿過樹木間眼見著阿爾卑斯山的壯麗,不算寒冷的日內瓦冬天,在畫面的右下方飛過一群野雁,眼淚不知道有沒有往下流。”

“第一次看到航拍的經驗是這么美好,所以回到臺灣后就一頭扎進了航拍領域。任何可以飛起來的東西,都試著把影相機掛在上面,皮筋也好,膠帶、圖釘也罷,無所不用其極,那個時候技術哪有當今這么智能化,沒有圖傳和避障功能就只能盲拍,好在不需要DIY飛行器,但也不知燒毀多少電子零件,撞壞多少臺飛行器。從當時到現在中間發生的事情都當作寶貴經驗,重復再重復的驗證,練習和改良,留下了精華,祛除了不好的習慣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