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新式技術和戰法運用到搶險救援行動中
據新華社電 洪水已在安徽、湖北等南方省份肆虐了整整一周,然而采訪中記者卻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困三天的景區游客井然有序,安置點里的群眾樂觀平靜,大堤上子弟兵目光堅定有力……
他們的自信與勇氣,來自何處?記者在本輪洪災中,跟隨部隊身赴一線參與搶險救援,走訪被淹村莊和防洪大堤,試圖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兩天搶通二十幾處險情
被稱為應急救援“國家隊”的武警水電部隊,長期從事水電施工和搶險救援,擁有人才、裝備和技術優勢,從汶川地震到深圳滑坡塌方,參與了歷年來幾乎所有的大型搶險救災行動。
7月4日,記者在安徽省金寨縣跟隨他們參與救援行動。6月30日晚開始的持續暴雨,沖毀了通往安徽省5A級景區天堂寨的多條道路,上千名游客被困。記者在搶修現場看到,部分山區的臨水臨崖路段已整體塌方,塌方深度最大處近50米,左邊山體不時有石塊、泥土落下,右邊湍急的洪水仍在不停沖刷損毀的路基,以致塌方處砂石幾乎被流水淘空。
前方推土機開路,部隊每遇一處險情,都根據地形和損毀程度現場研究處置方案,能夠處理的現場處理,料源不足無法處理的則搶修便道。經過晝夜奮戰,燕子河至景區的通道終于被打通,成功解救了被困游客。
武警水電部隊二支隊隊長宋云深有感觸,“如果放在20年前,應對山區這么復雜的情況,兩天要搶通二十幾處險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場操作機手告訴記者,一麻袋沙土大概0.2方,現在的大型挖掘機斗容均在兩方以上,一臺挖機的戰斗力堪比一個連隊。此外,臂展20米的長臂挖掘機、“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機、無人駕駛的智能挖掘機相繼投入使用,使得應對不同地形不同形式的救援都有保障。
據介紹,當年使用的是十幾個人才能扛起來的鐵皮沖鋒舟,如今橡皮沖鋒艇兩個人就能操作;笨重易被水毀的土質沙袋,也逐漸被專業防汛沙袋取代,這種沙袋輕便小巧,一旦遇水則膨脹壓實……
4個人30分鐘就能做個圍井
子弟兵手挽著手跳進洪水中堵住決口,當年這樣的場景,曾令無數人動容,然而隨著科技進步,這樣利用人海戰術與洪水“肉搏”的場面將越來越少。
如今通過遙控無人機、勘測船,整個區域的受災情況,水流的流速、流量甚至水下結構,都可以在武警水電部隊的通信信息車中一覽無遺,相關數據上傳后,總部專家經過討論,能夠得出最有效、最精準的救災方案。
無人機在救災中還有不少妙用:拴上救生衣和救援物資,就能準確地在被洪水圍困的群眾上方“空投”,這比以前把救生衣系上繩子拋投要方便高效得多。
武警水電部隊二支隊技術人員葉曉培說,過去我們通過沉船、沉卡車堵決口,甚至以人海與洪水“肉搏”,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應對不同的決口、管涌,我們根據不同的地形、河道、流速和水流走勢要采取不同的辦法。
應對決堤,隨著大載重自卸車的投入使用,可載重近百噸的鋼筋籠串,效果比沉船好得多;處理管涌,一般先做圍井,現在用鋼板、硬質塑料圍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圍井,過去3米直徑的圍井要20人3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4個人30分鐘就能搞定。
武警水電部隊一總隊副政委史志強說,部隊提倡小、精、巧的技術在實戰上廣泛應用,隨著各種新式技術和戰法運用,現在堤上一個連的戰斗力超過當年一個營。
救援
武警抗洪救災部隊 轉移群眾4萬余人
萬余名武警增援官兵向徽鄂湘機動
據新華社電 記者昨日從武警部隊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在南方抗洪一線搶險救災的武警官兵已安全轉移群眾4萬余人,加固堤壩73公里,搶運物資6千余噸,挖運土石數57萬立方米。增援的萬余名武警官兵正分別以摩托化方式向安徽、湖北、湖南方向機動。
安徽省軍區調集4萬余民兵預備役人員投入抗洪救災
據新華社電 截至昨日中午,安徽省軍區已累計調集4萬余民兵預備役人員、沖鋒舟572艘次參與抗洪救災,轉移群眾7.6萬余人,搶運物資800多噸,加固堤壩60余公里。
為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入汛以來,安徽省軍區各級有針對性地修改完善了抗洪救災應急預案,并加強與當地防汛、氣象、交通、市政等部門協調溝通,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進行軍地抗洪搶險演練,建立縱貫市縣鄉村的民兵情報信息員隊伍,確保一有情況能快速反應、迅速出動、完成任務。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全球無人機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