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創新將造就新增動力
全球金融危機和日益突出的能源資源約束、環境問題,引發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使得科技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美國、歐盟、日本等紛紛做出“創新戰略”、“歐洲2020戰略”、“新經濟增長戰略”等,把科技優勢與創新能力作為未來國家競爭戰略核心進行部署。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創新進入密集時代,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指出,我國經濟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由此可見,以改革創新培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已成為新常態下的客觀要求。
我國離創新型國家存在明顯差距。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它們有如下共同特征: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而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高于40%。必須要整合創新資源,加強物質、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初現革命性突破的科學前沿及交叉領域方向布局,積極適應初現端倪的新科技革命。
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融合了信息科學、空間科學、高性能計算和網絡通訊等領域先進技術,是以全球導航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3S”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可以說,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國家高新技術水平與綜合國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測繪地理信息的自主創新能力必將得到顯著提升,為事業的發展添新動力。
4、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出臺一攬子刺激政策,為我國經濟穩健增長和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大貢獻。但大規模刺激政策也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如金融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債務偏高、地方融資平臺等部分領域和環節潛在風險積聚等。面對這種情況,習近平主席強調促進經濟新常態健康發展,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這也間接透露出,“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經濟計劃不會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注重于“滴灌”式的精準調控。
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主線。駕馭、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關鍵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2015年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表明,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增速下臺階、質量上臺階的特征逐步顯現,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地理信息產業是戰略性信息產業,亦屬于高技術服務業范疇。在新常態下,地理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物聯網、智慧城市以及關聯服務業的發展,完善“網格化”社會管理,支撐重大項目科學決策,帶動創業就業,滿足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5、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
“轉變政府職能”,是新常態下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舉措。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則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釋放改革紅利、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八屆二中全會、三中、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和任務。新一屆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兩年多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5年7月28日,相繼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公布取消了21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等。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后證”,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后置審批;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資質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大幅減少。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新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2014年達1293萬戶,其中新注冊企業增長45.9%。2015年1-4月份,新注冊企業繼續保持每天1萬戶。
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切實簡政放權,減少簡化審批環節,扎緊行政審批的“制度籠子”,不斷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把職能更多轉變到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實施和強化對市場活動的監管和公共服務提供上來,較好地保持地理信息產業逆勢上揚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更多信息請瀏覽測繪發展研究中心門戶網站(http://fazhan.sbsm.gov.cn/),謝謝!
新浪微博ID:測繪地信發展研究
?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全球無人機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