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看到,無人機的續航問題盡管重要,但在既有條件下,可以通過多塊電池作業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而極飛的研發最要關注的反而是無人機在穩定的基礎上,如何精準飛行——針對不同的作物和地形搭載最合適的方案以達到藥物噴灑效率的最優,而這會由兩個環節支撐:首先,是飛行控制系統的研發與升級;其次,是測繪人員在地里一步一步,獲得農田的詳細數據,以制定不同地塊的航線圖。
當然,到了錯綜復雜的農田里,還有數不清的意外需要在一線作業中遇到、解決。比如有的農戶就要求無人機一次噴灑三種藥,包括除蟲、除草、施肥, 換言之,也就是一趟干三趟的活兒,反正收費是固定的,這時候就需要極飛的科研人員研究三種藥物混合后的效果及是否會產生新的毒性;而一線作業人員由于要現場兌藥,也必須全身做好防護準備。
鄭濤回憶:極飛到新疆服務的第一年,無人機噴頭損耗很大,因為沒估計到當地農藥對噴頭的腐蝕非常強烈,當時正是建立與當地農戶互信的關鍵階段,所以咬著牙也只能讓總部那邊供應方連夜不斷運送噴頭,不計成本地也要把農活干完。類似這種運營中產生的問題與解決經驗,是極飛交的學費,也是在一線作業中積累的不可代替的競爭力。
如果說前述都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那么龐大一線隊伍可能就會帶來一定的管理問題。顯而易見的是,極飛的農業服務模式很重,除了科研隊伍外,更需要龐大的一線作業隊伍,這就必然讓管理團隊逐漸面對另一種文化,或者說更接近傳統管理體制的一線管理問題,不過CEO彭斌告訴我,作為一家科技公司,他們還是希望用科技的手段來挑戰這個難題。
比如在南疆的第一年,曾經發生過工作人員“假打”的問題。所謂的假打,就是無人機必須在距離作物一定高度的前提下噴灑,才能讓農藥發揮效果,但現場操控的難度是很大的,有個別一線人員為了省事,故意讓無人機飛得很高很高,藥是打了,但毫無效果。而極飛的解決方案并不是加強對員工的監管,是更新和升級無人機的飛控系統,讓無人機做到自動航行,就把“假打”問題解決了。
在地里,彭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APP,里面能清楚看到極飛所有員工的工作量,和用戶的投訴建議,通過數據實現倒推管理,正是科技公司面對人力問題的解決方式。不過看得出,農戶對極飛的小伙子還是心存感激的,一位農戶告訴我:“效果怎么樣的先不說了,這些小伙子確實很辛苦。公司對我們也還行,上次還電話說讓我去拿個過年禮品,我忙的沒時間去,也不知道他們發的是什么。”

(反自上而下的傳統管理)
彭斌聽到了,沖著農戶喊:“沒拿你還真虧了,我們發了副很好的麻將。”
后來,極飛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發的還真不是麻將,彭斌這是搞了一個惡作劇。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