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結合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實際,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使我們認識到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同樣需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新的需求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浙江的測繪與地理信息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基礎測繪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一般需求的矛盾已經得到緩解,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已經實現。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已經得到極大豐富,可以說傳統意義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目前浙江基礎測繪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是技術進步、形勢發展、需求變化帶來的,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調整,以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新型基礎測繪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要推進基礎測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基礎測繪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基礎測繪供給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基礎測繪的供給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解決基礎測繪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使基礎測繪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服務保障需要。“新型基礎測繪”就其詞語來講是在“基礎測繪”前加了一個定語“新型”,“基礎測繪”的定義和基本內涵沒有改變。新型強調的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礎測繪的管理形式、實現方式、產品內容、數據結構、服務模式等都將在新需求的導向下發生變化。
新型基礎測繪的基本特征
新型基礎測繪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供給方式新。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為用戶提供常態化、差別化、個性化的基礎測繪產品和服務,創新基礎測繪的供給方式。二是服務范圍新。新型基礎測繪的服務范圍將覆蓋全域、全球,兼顧陸地、海洋、空間和地上地下,極大地拓展了服務的空間和范圍。三是成果內容新。以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航天航空遙感、地理空間數據庫、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時空信息云平臺等為主要成果形式,基礎測繪成果的表現形式和載體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四是服務方式新。基礎測繪的傳統服務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將長期存在,但其主要服務方式將會是新的地理信息綜合服務。五是管理模式新。按比例尺來確定基礎測繪分級管理的模式將被打破,基礎地理信息多尺度融合、聯動更新、分工采集、逐級推送的基礎測繪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逐步形成。六是科技手段新。新型基礎測繪的技術基礎主要是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新型基礎測繪建設主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來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管理方式與生產組織結構,從而提高基礎測繪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基礎測繪良性發展。
建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
新型基礎測繪的管理模式要與需求變化,與技術發展進步后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更新、處理方式改變,與產品成果的表現形式和基礎地理信息服務模式調整相適應。要改革現有的基礎測繪分級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縱向聯動、橫向協同、社會參與的新型基礎測繪管理模式。縱向上,要大膽探索基礎測繪國家、省、市、縣4級分工采集、聯動更新、信息逐級推送的新機制;橫向上,要大膽探索部門協同,統一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專業部門結合業務工作采集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并向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匯交,由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集成整合后再向黨委政府各部門、社會各方面提供使用的新機制;社會上,要大膽探索建立變化發現,信息報送,收集整理,社會、企業、個人人人參與的開放共享新機制。
探索建立相適應的生產組織模式
新型基礎測繪的生產組織模式要與新型基礎測繪的生產服務流程和技術體系相適應。可以考慮將基礎測繪生產大致劃分為數據獲取與處理,數據集成與整合(融合),數據分析與挖掘3個大部分,根據3大部分及各部分中采用的不同技術方式,作業覆蓋范圍確定基礎測繪的組織分工和生產組織模式。同一行政區域的同一地理實體對象基礎地理信息只采集獲取一次,以滿足不同比例尺成圖和其他的不同用途需求,明確相應層級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負責。在組織分工方面,市縣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地理實體對象的高精度數據采集,并為本行政區域提供地理信息及相關服務。大范圍的航天航空遙感影像獲取主要由國家和省級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負責。省級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全省行政區域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集成整合,數據分析挖掘及與其他部門信息數據的融合,提供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差別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國家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國家規劃決策、宏觀管理和跨區域及重大專項工作所需要的基礎地理信息的集成整合、數據分析挖掘及與其他部門信息數據的融合,提供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差別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并負責全球測圖工作。在生產組織方面,結合基礎測繪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調整生產組織結構,建設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處理,數據集成整合,數據分析挖掘,數據管理與提供服務的精干、高效、專業的基礎測繪隊伍。
構建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
我國基礎測繪在實現數字化測繪后,已經進入信息化測繪階段,這為建設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要按照地理信息獲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服務網絡化的建設目標,圍繞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基礎測繪工作中的應用進行科技創新,開展空間地理大數據獲取、處理、集成、整合、融合、存儲、管理、交換、挖掘、分析、服務和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和攻關,構建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要按照對一個地理實體對象只做一次高精度測繪和面向地理實體對象的增量式數據更新的要求研究構建技術標準制定、數據采集方式、生產作業流程、質量監控辦法、圖庫一體化管理的新型基礎測繪信息化生產平臺及生產作業工具、質量監控平臺,對現有基礎測繪生產技術體系、數據更新方式、質量控制和檢驗方式、產品載體和表現形式進行全面改造。要加快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要將技術標準建設的重點從滿足圖面要求向滿足地理信息綜合服務轉變,積極開展基于地理實體對象的高精度測繪、面向對象的增量式數據更新、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所需的普適性產品、地理信息綜合服務、網絡服務等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加快對現有基礎測繪生產管理方式的改造,構建新型基礎測繪生產業務管理平臺。重點圍繞滿足新型基礎測繪生產組織管理要求,建立以增量更新為基礎的數據流與業務流,實現以數據生產、入庫、質檢、歸檔、服務為核心的數據流同以計劃安排、數據生產、成果管理為核心的業務流的同步運轉模式,在新型基礎測繪生產業務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基礎測繪項目管理系統、生產業務管理系統、質檢業務管理系統、成果資料管理系統,實現復雜網絡環境下各系統間信息流的順暢、高效傳遞和流轉。
積極開發新型基礎測繪產品
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政府治理、公眾服務的新需求,研制開發基礎測繪新產品。一方面,要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庫的基礎上加快建設面向地理實體的省通用地理實體數據倉庫,并基于該數據倉庫和圖庫一體化技術生產基本比例尺地圖、多種類專題地圖、公開版地圖、網絡地圖、圖集圖冊等產品,開發生產通用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產品,專用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產品。另一方面,要根據新的應用需求,開發生產地名地址數據庫、三維城市數據庫、地下空間與地下管線數據庫、河流湖泊水下地形數據庫、自然資源數據庫、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空間規劃底圖數據庫、三類空間和三條紅線數據庫、導航和位置服務數據庫等社會急需的基礎測繪新產品。
探索新型基礎測繪服務新模式
在積極推進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市、縣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天地圖·浙江深入、廣泛應用的同時,加快構建全省統一、互聯互通的時空信息云平臺;集成整合全省基礎地理信息、政務地理信息、與地理空間位置有關的專題地理信息、多源遙感影像、北斗(包括其他定位衛星)衛星導航定位和位置服務信息、地理國情監測數據、應急測繪數據等信息數據,建成全省空間地理大數據庫,依托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完善標準統一、實時精準的空間地理大數據綜合服務體系。以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為基底,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融合其他信息數據和技術,積極推進大數據服務和產業發展。(作者系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局長)
敬請關注中國測繪報官方微博“測繪地信”
中國測繪報微信公眾號“測繪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