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為:徐永清 寧鎮亞 喬朝飛 阮于洲 孫威 曹會超
本文摘自《測繪地理信息藍皮書》之《新常態下的測繪地理信息研究報告(2015)》
1、加強科技創新迫在眉睫
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立項機制,促進地理信息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發達國家基本建立了多層次、多種類、廣覆蓋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了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范圍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獲取能力。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不斷完善,向全天候、全球覆蓋、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應用廣泛、多功能的方向發展。光學遙感衛星的時間、空間分辨率不斷提高,小型、低成本和可應急發射的軍民兩用衛星快速發展,對地觀測效率大幅提升。雷達遙感衛星向著性能高、成本低、多模式/多頻/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圖像分辨率和定位精度不斷提高。航空遙感裝備日趨多樣化,機載數字航空攝影系統朝小型化、高分辨率和立體化發展,傾斜攝影技術、機載激光雷達(LIDAR)技術等快速發展。地面、地下及水下測量儀器向多技術融合方向發展。數據處理裝備逐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數據管理向信息共享、互操作方向發展。
《國家技術預測總體研究(2014年)》認為我國技術水平相當于美國的68.4%,落后于領先國家9.4年。有關學者研究認為,我國測繪地理信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集中體現在空間測繪能力上,落后至少十年以上(見表1)。
表1. 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主要細分領域
差距 |
|
測繪基準 |
3-5年 |
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
10-15年 |
航天光學遙感影像獲取 |
10-20年 |
航天航空雷達影像獲取 |
10-20年 |
數字航空遙感影像獲取 |
5-10年 |
數據處理 |
5年左右 |
地理信息資源和管理 |
3-5年 |
數據分發和服務 |
5年左右 |
總的來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前瞻性等謀劃不夠;科技創新基礎不牢,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受制于人;科技項目管理、績效評價、投入機制等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不顯著,創新與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科技創新體系布局不夠完善,區域和領域發展不平衡;各類創新單元發展協調性較差,沒有形成整體合力;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國際型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不足。
2、加強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圍繞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戰略方向,加快實施《關于加強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的意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科技創新和人才團隊建設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的原則,努力破除制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機制藩籬,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活動組織,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創新平臺,助力測繪地理信息快速發展。
一是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國內外、行業內外的相關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資源的作用。積極推進科技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轉變,進一步發揮政府在配置科技創新資源中有形的作用,為企業創新提供暢通無阻的全程服務。研究建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的多元投入機制,增加科技創新經費的預算比例,綜合利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創投引導等方式,引導和調動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技術創新,鼓勵國內外資本等設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基金,逐步建立“誰出題誰出錢,誰用成果誰出錢”的新機制。研究制定符合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特點的評價辦法,提高中期檢查、項目驗收、績效考核、人才評價的科學性,加強科研誠信管理。
二是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要圍繞重點任務、瞄準關鍵環節,抓好信息化測繪體系各個環節的項目布局,做好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統籌優勢科技力量,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所占的比例,大力支持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對于能破解行業、地區測繪地理信息發展瓶頸的原創性科技成果給予重點支持或獎勵。鼓勵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儀器裝備研發,加大對裝備研發與定型試用的支持力度。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優化部門實驗室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布局,建立軟科學創新平臺,積極支持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型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平臺總體布局。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科技要素相對集中的區域創新協同中心,積極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軍民共建創新平臺與合作模式。加強國內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合作交流,加大國際科技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的引進力度,支持國內科研機構、企業和個人走出去,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智庫平臺的規劃布局與建設,加快形成測繪地理信息智庫體系。
四是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擴大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發揮企業在參與研究制定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規劃、政策和標準制定等工作中的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科研立項的主體、投入的主體、研發的主體、風險承擔的主體和利益共享的主體。探索以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牽頭開展研發攻關,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實現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持企業建設成果中試轉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中試孵化、定型、轉化和應用。充分利用和爭取國家普惠性財稅政策,以及國家支持地理信息產業科技創新的有關政策,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創業投資基金。
五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建立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和利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全部下放給符合條件的項目承擔單位。完善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融資政策,充分利用創業投資資本市場、信貸擔保、科技保險等方式,圍繞著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圍繞著創新鏈來完善資金鏈。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其職務科技成果轉讓收益應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加強對核心知識產權的支持力度,支持和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加強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布局,提升技術標準研制和應用水平。
六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至關重要,理想的人才隊伍技能包括空間思維、科學與計算機、數學與統計、語言與文化等。除了培養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攝影測量學、遙感、制圖學、地理信息系統與地理空間分析等核心領域的人才外,還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地理空間情報融合、眾包、人文地理學、可視化分析以及預測等新興領域的人才。進一步加強測繪地理信息人才的在職培訓、脫產學習、出國進修等繼續教育工作,有效促進科技人才隊伍的知識更新與技術更新。通過培養、引進等方式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在科技項目申報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健全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暢通的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更多信息請瀏覽測繪發展研究中心門戶網站(http://fazhan.sbsm.gov.cn/),謝謝!
新浪微博ID:測繪地信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