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9日 01 版)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規劃》強調,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確保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確立了“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與2015年相比,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5.6%提高到20%;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
《規劃》提出建設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并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布局高水平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努力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規劃》圍繞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重點強化六方面的任務部署。一是圍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二是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三是圍繞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圍繞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五是圍繞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六是圍繞夯實創新的群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
《規劃》從落實和完善創新政策法規、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強調完善支持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等。
專家解讀“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覆蓋創新鏈條 政策全面發力(政策解讀)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9日 02 版)
近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總共8篇27章,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這份《規劃》傳遞了哪些信號?有哪些亮點?記者采訪了參與《規劃》編制的部分專家。
對創新全過程進行規劃,鼓勵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展
“《規劃》充分體現了科技與創新的結合,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認為,《規劃》是從整個創新全鏈條出發,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對創新全過程進行的規劃。“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具有整體性。”
在戰略布局上,《規劃》把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又體現了前瞻性。“《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和引領性,更加關注依靠創新構筑先發優勢。”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說。為此,《規劃》提出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強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能源等領域一體化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引領產業變革;建立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發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等。
在政策措施方面,《規劃》又體現出協調性和統籌性。“創新實際上是把技術發明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過程,因此不僅僅是一個科技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經濟概念。”呂薇說,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規劃》中的創新政策是綜合性的,不僅包含了科技政策,還包括了經濟政策、財稅政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等。“這樣一個‘政策包’,更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否則就可能導致政策之間出現矛盾,甚至互相抵消作用。”
“比如,過去的規劃很少提到科技金融,這份《規劃》不僅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鼓勵雙創、支持發展風投等各類中介及服務機構。”許倞補充道。
回應當下創新需求,既鼓勵原創性研究也鼓勵技術應用發展
“這份《規劃》回應了當下空前的創新需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當前對創新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前幾次產業革命失之交臂,這次可能是中國第一次有機會參與甚至引領產業革命,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機會。第二,不論是供給側改革,還是產業結構調整,或是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要依靠創新。第三,科技創新活動帶來了新現象和新模式,使得創新局面更加豐富,這為科技創新規劃的編制帶來了新的挑戰。
“創新規劃要能夠回應這種需求。”薛瀾說,《規劃》非常全面,既對基礎性領域的原創性研究進行支持,也有很多措施鼓勵技術應用發展,還對各種創新模式提供了更精確的政策應對。
《規劃》還強調了中國應提高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話語權,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創新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只有開放,才能保證新知識和新人才全方位的流動。”薛瀾認為,中國需要完善科技創新的開放機制,引導資源更有效地流動和配置,通過與科技發達國家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促進中國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吸引更多海外資源到中國來。“中國也應積極參與全球創新規則的制定,確保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公平的機會。”
分層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部署,大力培育創新文化
“《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突出強調了區域創新。”呂薇說,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創新要素布局和創新能力差異比較大,不可能齊步走,必須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在這種背景下,《規劃》實行分層次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強調“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這等于明確分了四個層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呂薇說。
而區域創新發展,更離不開創新文化的培育。
《規劃》強調,要大力培育中國特色創新文化,增強創新自信,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冒尖、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深圳的企業創新氛圍濃厚,就和它的創新文化密切相關。”呂薇說,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要素,只有企業認同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怕失敗、勇于挑戰,才能對地區整體創新發展起到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