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4月份,伴隨著2016年北京的第一場春雨,《測繪大地圖》走進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作為我國遙感技術應用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童院士80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面對記者的提問侃侃而談,圍繞遙感測繪從“十三五”規劃講到大數據應用,又延伸到智慧城市,童院士字字珠璣,并且結合時事深入淺出地描繪出了一幅幅中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的“大地圖”。
1.隨著全國兩會的閉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的正式發布,我國進入到新的五年規劃時期。在“十三五”期間,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將有什么樣的發展?您對于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有什么樣的期許?
童慶禧院士:測繪地理信息在“十三五”期間,作為國家基礎信息建設主要是提升服務保障國計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在未來五年中,中國遙感技術將步入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北斗系統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此外,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決策,而國家地理國情普查對決策有著重要價值。以國民經濟的支撐點土地資源為例,我國到底有多少土地,多少可用耕地,這件事情關乎著中國發展的根本。以國土資源部為主開展的第二次土地資源大調查,在調查中基本上全是運用遙感技術采集的信息。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對地理國情將更加了解,制定發展規劃也將更有科學依據。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我想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以及測繪地理信息的從業者都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完成好國家規劃,也將是我的期待。
2.目前,我國的遙感技術應用,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您能不能介紹下遙感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童慶禧院士: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開始,中國已經陸續發射了一百多顆衛星。近年來,中國每年都要發射十幾顆衛星,其中約一半是遙感衛星,這些衛星為我國測繪及地理國情監測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測繪衛星廣泛應用之前,我國測繪主要依靠航空攝影,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才逐漸過渡到衛星測繪。在大比例尺制圖方面,目前我國仍是以航空攝影為主。但是,近兩年大量無人機遙感企業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中涌現,成為了遙感測繪領域新生力量,這也是產業發展和技術發展相結合的重要趨勢。
一直以來,國家對遙感衛星發展十分重視。以前衛星往往由國家單位進行研發、設計并發射。現在國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國家提倡多渠道投資,政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第一家自行研制衛星的商業遙感公司——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已經具備了年產15顆衛星的能力。同時,我國衛星遙感分辨率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已經突破米級分辨率。例如“吉林一號”,地面分辨率達到0.72米。“吉林一號”的發射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最主要的是立足于國產技術自行研制和發射衛星并以民營企業的方式進入衛星發展行列。北京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是另一種類型的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提出了“北京一號”和“北京二號”衛星的設計指標,通過與英國合作開發完成了商業遙感衛星的研制、發射、測控、接收以及遙感數據和信息的服務,形成了完整的遙感衛星應用技術和服務的產業鏈。開創了企業擁有衛星、運營衛星并基于衛星開展信息服務的先河。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地區均尚無先例。通過兩家衛星企業的發展也可以推斷,商業衛星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這些企業的發展和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待衛星技術的日臻完善,商業運作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國家政策支持。
雖然我國衛星產業與國際發展基本保持同步態勢,但是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像美國在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仍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僅實現了衛星運載火箭的商業化,還大大降低了衛星,特別是微小衛星的發射成本。當前他們已經成功實現了一級火箭的海上回收試驗,如果一級火箭,甚至將來二級火箭的回收達到常態化和業務化,衛星的發射成本將成數量級的下降。但是,我相信憑借我們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我國的衛星技術不會亞于國外。尤其是在遙感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國還是一直走在前列。作為一個從事遙感專業的科學工作者,我由衷地為我國遙感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欣欣向榮的發展感到欣慰,相信今后的發展也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