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傲勢:用續航打破桎梏 國內無人機發展或迎拐點)
9月12日,也許是國內無人機發展的一個“拐點”。國內一家新無人機企業“AOSSCI(傲勢科技)”在這天舉行了第一場發布會。一口氣公布了“完全違反常規飛行器設計”的X-Hound;“滯空時間達到大疆3倍”的X-Hawk,兩款無人機主力產品。同時還展示了自己在無人機技術方面開源的計劃。
乍一看,這似乎與我們之前看過的無人機發布會沒有太大差異。傲勢這一次的新產品主要擁有超高機動和超長續航兩大亮點。
X-Hound:挑戰航空動力學極限
X-Hawk:一款用續航打破“無人機桎梏”的型號
GCS:面向未來無人機應用的地面站
第一場發布會,就投身開源
也許你不知道,開源社區以及生態一直為各種無人機的發展貢獻良多。郭亮博士也在第一場發布會上就將這件事“確定”下來:
從開源中來,到開源中去。
最好的例子也許是上文中已經提到的X-Hound,軟硬件一次性完全開源在多旋翼時代并不罕見,但是這終究是一款全新的產品。除此之外,AOSSCI還將自行開發的數字化開發平臺開源。
其中部分軟件為針對AOSSCI當前的飛行器定制開發,適合各種低速(馬赫數小于0.3)的飛行器的分析。
這意味著你不需要做各種模型,再到風洞中進行測試,而是直接利用計算機模擬。這樣可以大幅縮短設計流程、和降低研發成本。
他們在犯傻么?為什么要給別人包括自己的競爭對手提供“跳板”呢?而的回復也非常值得深思:
開源實際上已經吹響了從“封閉式創新”轉為“開放式創新”模式的號角。而面對開放式所帶來的‘研發快、產業化快、更新換代快’的特點,很多企業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自行開發路線,反而會更快被淘汰。
你眼中的無人機市場,該變變了
基于多旋翼無人機,乃至現在的消費級無人機去預測無人機的未來,這很明顯是一個誤區。
資深無人機大神Odin就曾在其文章《無人機呀無人機,你為什么要叫無人機?》中提到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對于無人機的定義:
一種不需要人類從內里直接介入的飛行器……這種操作包括現代飛行器、綁住了的氣球、風箏、業馀級火箭、以及無人而自由的氣球。
相對于國內的偏向“飛行器”的定義,國外對于無人機的定義更加偏向“空中機器人”。這也是因為即便是不同類型的無人機,它歸根到底依舊擺脫不了機器人的部件和一個智能化的“大腦”。而在打造出高難度的飛行器之后,完全可以利用相同的技術往更多的領域發展。
多旋翼無人機的設計、制造相對簡單,再加上資本推動形成的產業浪潮,這才催生出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這么一大批無人機。
但從整體來看,多旋翼無人機的各種應用場景實際上都是圍繞影像展開,而大眾所期待的物流等業務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也與多旋翼無人機天生的“缺陷”有直接關系。
絕大部分依賴于影響能力的多旋翼無人機市場頹勢已經顯現。更何況這個市場中還存在大疆這樣一個“無人機界的BAT”存在,即便你能夠在其他細分領域占據優勢,但是難免在大疆進入之后被擠出市場。
最終不難得到一個結論——在其他結構布局無人機的特性優勢有所體現之后,無人機市場中的技術和資本力量必將“此消彼長”,整個市場還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大的“浪潮”。而領跑者只會出現在“先知先覺”的人當中。
之前多旋翼無人機的“超高速發展”也會逐漸轉移,直到新浪潮再次歸于平靜之后,無人機真正融入平常生活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