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第三次農業普查告別手工作業 昔皮尺丈量,今無人機出動)
圖為首次加盟普查的無人機。
普查人員持PDA采集數據。
十年一次的全國農業普查將于2017年1月開展,其中,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已提前開展。記者從上海市第三次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了解到,目前上海第三次農業普查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已正式啟動,一批全新技術在上海郊區亮相。
從“對人”變“對地”
記者在嘉定區華亭鎮北新村的農業普查現場看到,輕巧的無人機快速起飛,在300米的高空中進行S形軌道來回飛行航拍,30分鐘后,覆蓋北新村3平方公里農作物種植地塊的100多張照片就被傳入電腦中。
“以往的農業普查都是‘土辦法’,要么人工直接到農田里測量,要么對農戶進行調查走訪,無法準確測量出農田的面積和種植的作物種類。”上海市第三次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副巡視員孫德麟告訴記者,“本次調查真正實現了從‘對人調查’到‘對地調查’的轉變。”首次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主要農作物面積的測量,并結合無人機航拍、手持智能數據采集終端(PDA)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普查的工作效率、服務水平和統計數據質量。
北斗衛星和無人機,如何在農業普查中發揮作用?普查人員介紹,這種普查方式被稱為遙感測量,就是利用衛星拍攝的影像數據,對農作物耕作區的范圍和耕地地塊進行識別、勾畫及面積測量,并形成一個地域抽樣框,然后抽選樣本,通過無人機拍攝和現場人工調查采集數據進行野外實地調查,包括對地塊上種植的主要農作物進行識別,并對種植面積進行測量。最后,結合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影像、實地調查數據等對耕地地塊進行主要作物品種的空間分布識別,最終取得農作物面積測量結果。
測量精度大幅提高
衛星遙感測量可以按月把上海地區農作物播種面積勾勒出來,然后統計人員通過軟件進行光譜分析,但是精確度并不高,且很難獲取到云雨較多或者地塊上要素種類過多的部分區域的衛星數據,因此需要挑出樣本區域使用無人機和現場人工調查,然后與衛星遙感數據進行比對,進而提高測量精度。
無人機測量雖然相對成本較高,但部分樣本地區實地調查比較困難,比如道路不方便、種植較為復雜細碎等,或者衛星影像不清晰時,它就派上了大用場。“天氣情況良好時,無人機一天可以拍攝調查3到4個村子,而現場人工調查一天只能完成1個行政村的調查工作。”
本次農業普查的野外數據錄入采用了PDA,普查員在現場直接采集、直接錄入,縮短了數據處理時間,同時也保證了源頭數據的質量。野外實地調查通常按作物生長季進行,因此其樣本數據是遙感對農作物進行解譯及對解譯結果進行檢驗的依據。從上海市已經完成的樣本區域結果來看,通過野外實地調查可以使衛星遙感數據的精度達到95%以上。
孫德麟介紹,這次上海的農業普查內容,包括農業從業者、用地、生產能力、產業結構、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環境等等,上海的家庭農場、農產品電商銷售新渠道等新模式也將成為普查的重點。雖然目前上海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時上海現代農業發展有諸多亮點,通過這次普查,可以全面掌握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