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菜鳥聯盟放大招,京東物流無人機能否成取勝關鍵)
說起國內的電商,很多生活在美國的朋友最羨慕的估計就是江浙滬包郵和一日N送的國內物流體系了,而各大電商平臺如此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以及三通一達和順豐們強大的物流能力,似乎都應該算幾年前的電商混戰,以及從那時興起的“雙十一”、“6.18”等諸多電商節一份功勞。
電商是一個重生意,除了復雜的運營體系外,物理層面上最終的環節或許就是倉儲物流了,當初京東從自營電商混戰中殺出重圍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在物流領域的早布局。
而隨著電商品類逐漸從書籍、家電這樣的標品和服裝這樣的小件,擴展到生鮮類的即時性更強的商品,一場物流大戰似乎又在醞釀之中了,而這一次的先入局者則是已經成立三年多的菜鳥網絡。
同時,阿里還自主研發的造價百萬的智能機器人“曹操”,可承重50公斤,速度達2米/秒,可迅速定位商品位置,以最優撿貨路徑揀貨后,自動把貨物送到打包臺,在天貓超市的重用日益重要。馬云為了配合大家的消費,還在支付寶利用芝麻體系只要關注微信平臺”愛卡指南”,芝麻分上500即可低息貸2至30萬,完全不看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開通花唄借唄以及提額,這也是馬云在支付寶上面布局的一個大手筆。
在不久前,菜鳥聯盟聯合天貓超市和聚劃算推出了“菜鳥聯盟準時到”活動,即商品送達時間一旦超過了約定了履約時間,則向買家支付違約金。如此強調時效性的約定,無疑讓人們想起了幾年前那場從“一天一送”一路廝殺到“一天四送”的電商物流大戰,不同的則是“快”已經不再是競爭的唯一關鍵。
2013年亞馬遜首次推出無人機送貨的服務計劃,而在倉儲端,亞馬遜則收購著名的倉儲機器人公司Kiva。物流咨詢公司MWPVL國際稱,在倉庫中使用Kiva機器人后,亞馬遜每發送一件商品可節省21.3美分,節省了48%的成本。
物流顯然不再僅僅競爭的是干線和支線上的運輸速度,以及在最后一公里投入快遞員的數量,在細節上通過技術來提高效率成為了新的競爭關鍵。
3年間,菜鳥構架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倉儲智能骨干網,形成了“電子面單+路由分單+四級地址庫+裹裹APP”的數據閉環。
2015年,京東全年虧損94億人民幣,很大一部分虧損便來自于京東自建物流的建設和運營。而隨著電商用戶進一步向農村下沉,在終端物流毛細血管的投入更是一個無底洞,很難由一家獨自承擔所有的成本。
正如淘寶、天貓與京東各自走了開放平臺和自營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樣,在物流的選擇上,阿里與京東也分別選擇了開放與封閉,或許如今我們很難說得清孰是孰非,但或許答案在未來的一兩年個中便會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