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線10月17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錢娟)金秋十月,田間地頭秋收忙。隨之而來的秸稈處置難題也成了“甜蜜的負擔”。目前,秋收工作正全面掃尾,秸稈禁燒已進入關鍵時期。昨日,記者從市農委獲悉,市農委督查巡查組將通過衛星監測、無人機航拍等方式,對全市涉農區縣(市)進行秸稈禁燒重點督查,嚴防死守秋收 “第一把火”。
從嚴治亂象:無人機高空巡查
目前秋冬霾已經顯現,長沙進入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秋季禁燒工作持續時間長,一旦出現秸稈焚燒現象,不利于污染氣體的擴散,容易形成惡劣天氣。
“利用無人機可快速、準確地進行定位和取證,采用俯視角度進行巡查,飛行高度達100多米,可視范圍1.5公里左右。”工作人員介紹,以往采取傳統的人工方式巡查,行政成本高,無人機巡查十分鐘,相當于一名秸稈禁燒巡查人員跑上三小時。同時,無人機還能根據禁燒需要,隨時出動定點檢查,靈活而便捷。
市農委農村生態建設處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市農委將抽調精干力量,組成督查巡查組,派專人上路24小時開展不間斷巡查,對全市涉農區縣(市)進行秸稈禁燒督查,并通報督查結果。由無人機組成的高空“千里眼”,將加大巡查力度,緊盯田間地頭秸稈焚燒亂象,讓長沙天更藍、地更綠,城鄉生態環境更美好。
巧手解難題:秸稈變稻草藝術品
秸稈焚燒危害大,不僅浪費資源,還會釋放PM2.5顆粒,造成環境污染。秸稈焚燒難題如何破解?市農委科教處處長夏禮明介紹,秸稈作為農作物收割后剩余的部分,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別出心裁使用往往可以變廢為寶。“秸稈也可以開發成為有機肥料。”湖南天泉生態草業工程公司的李嘗君表示,秸稈有機肥在作物生產、土壤培肥及改良中能得到有效應用。
而不少秸稈變廢為寶的案例也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威風凜凜的關公、高大慈祥的老壽星、張牙舞爪的神龍、造型逼真的大水牛……瀏陽市古港鎮梅田湖村村民巧手解難題,在民間藝人精心指點下,將秸稈“變廢為寶”,制作出精致精美的稻草藝術品,繁榮鄉村旅游業,留住觀光游客。
穿著套鞋,手揮釘耙,將秸稈整齊地壘好,經過轟隆作響的稻草打捆機,秸稈被“打包”拖走,剩余的少量秸稈則留待自然腐爛作為耕地肥料,這是瀏陽市永安鎮水山村的做法。距離黃花機場僅10公里的永安鎮,原本是秸稈焚燒“重災區”。如今,村民們家家戶戶用上了稻草打捆機,相比純人工作業,效率翻番,既省時省力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