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錢”景隔著玻璃誰能熬過植保無人機的“寒冬”?)
植保無人機正懸在風口上,說起“懸”,是因為一面是未來近千億的植保市場,一面卻是在種種不成熟條件下的問題百出,被質疑被否認,大家熱情高漲的進入,卻又出現近乎集體性的困惑,而任何熱門的行業發展都會如此,大潮終會退去,留下的將繼續耕耘這個行業。
關于植保無人機,有太多的疑問,也有太多要注意的細節,都說這是個水很深的行業,水深的讓投資機構和企業都沒有預料到,在觸底之前,這是一個艱難的時期。
那么我們會有疑問和思考:
植保無人機產業到底有沒有未來?
很多植保飛防人都在內心審視過這個問題,有的人堅定地認為其有未來,而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懷疑著,我認為必須有未來。
植保無人機有其獨特優勢和市場需求
農村勞動力極其短缺,這是很多企業做植保飛防的初衷。植保機械化是農業種植現代化的最后一個“短腿”,未來三到五年,航空植保將至少服務中國20%以上的耕地,植保無人機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高效率、適應性強、節水節藥、精準施藥、人機分離等一系列的優勢,讓其優勢凸顯,而且在鄰國日本無人機噴灑農藥已十分普遍,美國的無人機噴灑也正處在發展階段。
況且8月初,陜西渭南30萬畝玉米粘蟲大爆發,別的打藥器械束手無策之際,百余架植保無人機聯盟協同作戰,降低了不少損失,已經證明了飛防的突出優勢。
去年,我寫一篇《植保無人機將打開未來近千億市場》的文章,山東的一個朋友看了就告訴我:“佩服你的耐心,但我告訴你植保無人機沒有未來,未來土地規模后,是有人飛機噴灑的天下。”
針對這一點,大飛機的效率著實很高,不過在中國太難商業化與市場化。有人直升機出動一次,至少要萬畝以上才不虧本,而越來越多的人預測中國合理的土地種植規模是在200-500畝之間,況且中國的耕地上方的低空有太多的障礙物,這限制了大飛機的作業。此外,中國的空管十分嚴格,低空并不輕易放開,每次起飛,都需要申報,也相當麻煩,最重要的是在當前的條件下,有人機的噴灑效果還沒有得到認可,所以未來即使大飛機作業,也是局限在固定的區域。
而幾百畝,上千畝的規模,也恰巧是植保無人機的噴灑區間,植保無人機由于其動力續航等問題,有時也并不適合超大規模的地塊,但多架植保無人機協同噴灑應該也可以實現大規模地塊的噴灑。
培育市場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有一次,有個在實踐植保飛防的朋友說,說不定這個行業哪天就夭折了。
尤其是做油動植保無人機的,沒有核心的技術和實力,是根本堅持不下去的。做電動植保無人機的企業又太多,有數一數二的牛逼企業,也有小作坊式的企業,有真心想做事的企業,有想趁機賺一把錢的企業,以至于搞得市場很亂,過多的注重飛機,而忽略了效果,讓不少人覺得植保無人機根本不行,要不就是表演,要不就是玩意兒。
這讓我意識到這個行業是真的很難,帶著夢想和希望而來,卻一次一次的被挫敗和感到無望,不過沒有哪個知名的企業轟然倒下,相反大家慢慢在艱難中看到更多困難的同時,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國內最早的植保無人機應該是2010年無錫漢和生產出來的(僅限于筆者了解),然后2012年安陽全豐和廣西田園分別開始在田間開始噴灑作業試驗,也有一些別的企業在做,這一年被部分人稱為植保無人機的元年。三年過去了,陸陸續續的有企業加入加入這個陣營,但市場聲音極小,直到2015年,植保飛防市場有了一個小爆發,有了更多的聲音和動作,這一年又被人稱為植保無人機的元年;到2016年,筆者又聽到很多人在講2016年是植保無人機的元年。
在我的所見所聞里,它坎坎坷坷,在市場的不斷被培育與破壞中發展著,由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到現在數百家的企業,成長有目共睹,問題也從冰山的一角慢慢浮出水面。
全豐航空、無錫漢和、極飛農業、大疆創新、高科新農、北方天途、天翔航空、珠海羽人、天鷹兄弟、湖南博航、北京韋加、田園農博士、農飛客、蜻蜓農服、心意植保、湖南省統防統治服務聯盟……,很多,不一一列舉了,有一路堅持下來的,有新加入的,都在用心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此外,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為這個行業提供堅強的技術后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大、華南農大、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大、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這些科研單位和高校與航空植保企業聯合開展航空植保飛行器制造技術與裝備、專用劑型研發創新、航空噴施作業技術標準、農用無人機自主飛行控制系統研制、高效輕量化航空噴施裝備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究等,為植保飛防提供新的科技支撐。
2016年,這些組織共同成立了國家航空植??萍紕撔侣撁耍@個產業有了一個穩定的組織。
植保無人機必須有未來,只是你未必活下來
那么,我們拋開致力于這個行業發展的組織和人,從市場來看看這個行業。目前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盈利,一個行業發展下去的關鍵就是盈利。
當前幾乎沒有盈利的植保行業未來能夠實現盈利嗎?
筆者分析當前不盈利的原因有幾個:
1.飛機本身成本過高,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維修和保養成本高;
2.養一個飛手太貴,養一個牛逼的飛手更貴;
3.噴灑效果不好,甚至出現藥害,農戶不買賬,甚至要賠償;
4.自動化程度低,作業效率還不夠高;
5.植保機閑置率過高,沒有實現跨區作業;
6.電池和發動機成本都相對較高;
7.地塊分散,作業單子相對不多,作業面積小。
不盈利的原因基本就上述這些,問題就擺在眼前,這是事實,但問題正在被解決,各個方面均有成本下降的空間,各個層面的技術也均有改進的空間,不盈利是暫時的,是細節沒有做到位。無人機本身的性能、飛控系統、噴霧系統、飛手綜合意識、售后服務、專用藥劑、市場認知度都在一步一步的提升,沒有哪個問題看起來是不可克服的,只是發展的還不夠成熟而已。
但是由于這個行業一開始便是一塊大蛋糕的誘惑,讓大家一哄而上,大浪淘沙,大潮也終將退去,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沒有自己完善服務體系、沒有自己好的模式的飛防企業和組織被淘汰一定是一種必然,而且將很快被淘汰,做不好不是行業沒有未來,而是企業行不行的問題。
在這條路上,把這個行業想的簡單,只想賺錢的,終會知難而退,而用心做事的,將會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路來。事實上中國的無人機技術是領先于世界的,而國外能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我認為技術之外的問題會在某個節點得以解決),難道我們就做不到嗎?最后,我想起了一位網友的留言:植保無人機怎么會沒未來,必須有未來,只是很多人把眼前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