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016年10月25日報道】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力學工程系副教授Nicholas X. Fang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一種受熱收縮結構,該結構為星形剛架結構,尺寸為方糖大小,在加熱到282℃左右會快速收縮。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結構是一種“超材料”,可用于制造可長時間受熱而不變形的結構。
1990年代中期,科學家提出了一種理論上的具有“負熱膨脹”(NTE)性質的結構,原理是使用兩種具有不同NTE系數的材料制成一種三維的格狀結構,當受熱時,由于兩種材料的膨脹速度不同,從而導致整個結構收縮。Fang的實驗室采用被稱為光固化微立體造型(microstereolithography)的3D打印技術率先制成了這種結構,使用的兩種材料是偏剛性的、膨脹慢的含銅材料和偏彈性的、膨脹快的聚合物,內部的梁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外部的桁架采用剛性材料制成。雖然結構受熱后只收縮了0.6%,但結果也非常引入注目。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型,通過調整結構內部梁的尺寸和相對剛度來控制整個結構的收縮量。
研究團隊已經將研究成果在《物理評論雜志》上發表,團隊成員包括:MIT博士后QI GE、南加州大學的Qiming Wa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Jonthan Hopkins、以及勞倫斯利物摩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Julie Jackson和Christopher Spadaccini。該研究還得到了美國DARPA的部分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