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進步、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無人機黑飛等與無人機相關的安全隱患也頻繁出現。黑飛現象的出現是對社會公共安全的重大威脅,牽制、杜絕黑飛,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展無人機飛手知識培訓之外,無人機衍生市場中的反無人機技術市場也開始蠢蠢欲動。
一方面,反無人機技術必定在未來的安保領域發揮重要的維穩作用。有相關數據顯示,2017-2022年間,反無人機市場將每年的增長速度可高達約24%,到2022年,市場總額將達到11.4億美元,其中電子系統有望率先市場化。然而,巨大的市場缺口下,國內專業致力于反無人機系統研發的廠商鳳毛麟角,大多數監測領域的研發都是中航或者軍方在做,民用消費級無人機的監測管理系統很少。若單純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國反無人機技術企業會的發展空間非常樂觀,但是綜合政策、無人機行業發展等多方面來看,跟無人機衍生市場中的其他方面市場一樣,依然存在很多未知數。
另一方面,反無人機技術發展也可能出現較為灰暗的市場態勢。反無人機技術將可能催生具有灰色特征的無人機獵人職業,借助具體工具抓捕無人機,或利用高科技侵入無人機控制系統截獲無人機,這一職業誕生必定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黑色產業。由無人機衍生市場催生的新型黑色交易,將嚴重混亂正規無人機市場的秩序。
黑飛現象在無人機衍生市場當中的另一個產物是——飛手認證。2016年6月,大疆創新內宣布,旗下慧飛無人機應用技術培訓中心(UTC)可向無人機“飛手”頒發駕照。消息一經發布很快便引來了各方質疑。更有人直指大疆涉嫌非法向無人機駕駛員頒證。而無人機“駕校”此番爭奪“發證權”,暴露出了無人機“飛手”認證之爭,而其背后直指無人機的行業亂象。亂象不僅僅是亂象,亂象背后隱藏著無人機行業極大的市場空間——“飛手”認證。
我國小型民用無人機市場已進入快速成長期,據相關數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國內無人機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0億元人民幣。市場前景越大,對于無人機監管系統的構建就越困難,挑戰難度也會加大,對無人機衍生市場的發展更需要保持適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