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人系統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資料圖
你能想象坐在家中直接從窗口就能接收無人機快遞嗎?你能想象公路上奔馳的都是無人駕駛的汽車嗎?你能體會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體驗和操縱水下潛水器的感覺嗎?你能設想大型機器生產車間生產線沒有一名工人,全部由無人系統控制自動運行嗎?你能相信一臺耐高溫無人智能消防車可以等同兩把以上消防水槍滅火效果,代替6名消防員實施火場、毒氣、爆炸等高危環境下的救援作業嗎?上述圖景的實現,都歸功于同一種技術——“無人系統”。
從無人機到無人汽車,從水下無人潛航器到微型衛星,從工業機械臂到空間站機器人,從無人智能家居服務到無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平臺,以往尚限于個別實驗室探索研究的無人系統,目前正在快速進入一線應用層面,為公共服務和個人生活帶來“顛覆式”改變。
種類多樣應用領域廣泛
無人機無疑是無人系統中的“寵兒”,最近兩年,發展速度和應用領域呈現幾何級推進。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無人機銷售約58.7萬架。尤其新能源無人機正在廣泛進入氣象、電力、農林、漁政、水利、國土測繪、海洋監測、公共安全等行業,甚至觸及新聞傳播等多元化產業領域。
2016首屆中國農用無人機創新論壇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為2324架。而最新統計表明,這一數量在近一年內已上升至6000架。
12月9日,主題為“融世界新生態”的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無人機高峰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宣稱,新華網正以無人機新聞應用為切入口,對無人機業務進行體系化布局,探索無人機專業飛服行業應用,從單一無人機新聞業務向綜合產業方向轉型。
地面無人系統的全面商用也漸行漸近,無人駕駛汽車首當其沖。
不久前,特斯拉CEO馬斯克宣稱,公司已生產出能匹配完全無人駕駛系統硬件,2018年將在美國范圍內演示無人駕駛系統汽車。福特公司則表示,將于2021年達到五級無人駕駛標準,意味著實現100%無人駕駛。此外,中國本土公司百度、樂視以及美國網約車平臺Uber和谷歌等非汽車制造商,也高調進入無人駕駛領域。
農業機械也迎來“無人”時代。
12月12日,中國第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亮相2016年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只要將耕作面積、土壤厚度等基本參數輸入導航系統,這臺拖拉機通過自帶天線接收到無線信號后,即可自動直線駕駛進行精細化田間作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吳澄對記者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到2030年,無人車將能在局部地區和環境下實現商業化無人駕駛;無人機覆蓋率可達到全空域和全行業應用的50%。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部門負責人楊發友看來,當前智能無人系統種類多樣,正在全面深入國家安全和社會生活各領域,覆蓋海陸空不同空間:不僅包括空中飛行的無人機、無人飛艇,地面作業的自主駕駛車輛和機器人,還有應用于水中的無人潛航器、水下機器人等,此外還包括微型衛星、空間站機器人、工業機械臂等其他專業工種。
技術水平和安全性待提升
5月28日,因航班起降空域有無人機進入,造成四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東跑道被迫關閉1小時20分鐘,導致55個進出港航班延誤。
2015年1月20日,一架攜帶超過6英鎊冰毒的無人機欲從墨西哥進入美國邊境時被扣。
類似無人系統航空器引發的安全事件,已成為近年來中國和其他國家面臨的共性挑戰。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無人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到2025年總規模預計達到750億元。無人系統面臨廣闊應用前景的同時,其人工智能技術水平和安全性面臨的瓶頸尚未完全突破,而后者帶來的挑戰則更為嚴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表示,“低慢小”航空器具備一定負載能力,能攜帶危險物品和小型武器,存在安全隱患。同時,還可能對空中航線造成干擾,易引發航空事故。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認為,針對無人機控制系統的技術瓶頸,飛行的自動控制已經解決,但任務自主化的技術難題仍未得到攻克。因此,無人機下一步產業化、全域化發展應用,必須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將是無人機下一步發展的顛覆性技術之首。
今年5月7日,美國佛羅里達一輛特斯拉電動轎車在處于無人駕駛模式時,因辨識故障撞上一輛卡車造成車主死亡。這是美國首例涉及汽車自動駕駛功能的交通死亡事故。
今年初,谷歌公布無人駕駛汽車測試報告顯示,其遭遇272樁意外事件,若沒有人工干預,可能會發生13起事故。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道路現場復雜環境難以感知、配套技術設施尚未完善等因素制約,汽車實現安全自動駕駛仍有一定距離。
美國半導體恩智浦大中華區總裁鄭力對當前自動駕駛車輛狀況表達了“謹慎”意見,認為其必須經歷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有條件的自動駕駛三個階段,而目前技術水平更多是處于輔助駕駛階段。因此在自動駕駛功能開啟時,駕駛員仍須隨時監測道路情況,以確保安全。
監管到位與法治完善并舉
與安全性遭受質疑相伴的是,無人系統的監管和規范化運行仍需完善。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無人系統在規范運行、技術和產品標準、法律責任以及監管方面尚存一些問題。
據早先媒體報道,中國無人機實際數量已逾2萬架,但僅有近一半有合法“執照”,多數處于無證“黑飛”狀態。
近一年來,中國民航相繼出臺《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民用無人機駕駛員管理規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空中交通管理辦法》。特別是9月21日出臺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空中交通管理辦法》規定:無人機飛行必須在機場凈空保護區以外;無人機起飛重量小于或等于7公斤;無人機必須在晝間飛行;飛行速度不大于120千米/小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應符合適航管理相關要求;不得對飛行活動以外的其他方面造成影響等。
盡管如此,因該規定具體的配套執行細則尚不夠完善,在實際操作層面仍存在不少障礙。
長期研究人工智能發展相關法律倫理的姜寶律師對記者表示,從法律和技術層面而言,以無人機、無人汽車等為代表的無人系統監管是全球共性難題,一些相關管理規定與市場和實踐前沿相比較,仍存在一定滯后性,因此需要集合政府、科技、市場、法律以及全行業的智慧和技術共同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管標準和執行細則。
目前,在技術監管和政策法規方面已釋放出一些積極的信號。
比如,中國在全球率先提出“無人機云”的概念并進入試用。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無人機管理辦公室主任柯玉寶介紹,“無人機云”是輕小型民用無人機運行動態數據庫系統,既能向無人機用戶提供航行和氣象服務,也能對實時飛行數據進行動態監測。這一應用將為相關部門監管提供基礎參照。
最新消息是,《無人機適航管理辦法》等相關監管政策和法規正在對業內征求意見。在姜寶律師看來,這些對無人系統的未來發展無疑是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