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啟動實施“云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
據維基百科介紹,“云計算”源于一個比喻:對于一名用戶,由提供者提供的服務所代表的網絡元素都是看不見的,仿佛被云掩蓋。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各種終端和其他設備。
用戶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云計算描述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的IT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大數據云計算/圖 來源網絡
在“軟件即服務(SaaS)”的服務模式當中,用戶能夠訪問服務軟件及數據。云計算可以使得用戶更迅速的部署應用程序,并降低管理的復雜度與維護成本,并允許IT資源的迅速重新分配以因應企業需求的快速改變。
2016年年初,國家科技部發布了“云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據悉,本重點專項按照云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基于云模式和數據驅動的新型軟件、大數據分析應用與類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認知與人機交互等4個創新鏈(技術方向),共部署31個重點研究任務。專項實施周期為5年(2016-2020年)。
云計算/圖 來源網絡
其中的“智能無人系統的軟件體系結構和支撐技術”一項,研究內容包括:研究無人智能系統的多態分布體系結構、軟硬件資源管理和智能行為管理,突破支持互操作、互理解、互遵守的軟件體系結構、異構資源抽象與封裝、自主與協同行為的模型與算法等關鍵技術;通過構建“前端無人系統+后臺支撐系統”的模式,實現后臺支撐系統與前端無人系統的互補,提升無人系統的智能化、自主化、協同化程度;研究應用驅動的無人智能系統開發方法,建立應用開發工具鏈。
考核指標則包括:兼容機器人、無人機等常見智能系統的硬件;知識共享和智能處理后臺在主流無線通信模式下響應時間低于 0.1秒,支持萬臺無人系統的并發訪問;應用開發環境提供10個以上的無人智能系統特定工具,覆蓋需求表達、系統設計、代碼生成、系統集成和系統驗證等階段,提高軟件復用率 50%;至少在 2 類以上典型的無人智能系統領域進行示范應用;形成一組無人智能系統體系結構和關鍵技術相關規范和國家標準等。
云計算滲透無人機多個應用領域
“云計算”可算作是互聯網誕生以來的一次革命,網絡中的服務器可以通過“云計算”不斷的擴展,無限延伸,并且隨時隨地的通過云計算向用戶提供各種服務。
無人機作為當前“信息化戰爭”手段的一種,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無人機正朝著微型化、智能化、一體化、隱身化等方面快速發展,而云計算技術與無人機的結合,無疑將極大提升無人機執行任務與生存的能力。
首先,一個重要應用是可以進行云計算環境下的無人機航跡計算,使得航跡計算更為迅速和靈活,有效節約時間成本。而且這種迅速和靈活的快速反應對于無人機的自我協調和無人機群之間的協調尤為重要,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現實意義。
無人機航線/圖 來源網絡
像是2016年7月瑞士郵政試飛“無人機快遞”,無人機上裝有GPS定位系統,可自主飛行,其飛行路線、區域等都由云計算軟件控制。
其次,云計算應用于無人機監管系統也是近年來的一個重要趨勢。2016年,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標準司已經正式批準輕小型無人機監管系統“優云(U-Cloud)”實施運行。據記者了解,優云系統是以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依托,主要針對7(空機重量)-150公斤(起飛全重),飛行高度150米以下運行與作業的無人機。另外,7公斤以下,在視距外、人口稠密區、重點地域飛行的無人機也會被納入監管范圍。
dronetracker防范無人機體系/圖 來源網絡
無人機飛行時所有動作變化,包括航跡、高度、速度、位置、航向等都會被實時納入云數據庫并存儲。通過采集到的數據,系統會對升空的無人機進行監控和執法,并進行預警、安保工作等應用的開發。無人機接入此監管系統后可以實現飛行計劃快速報批功能。
而2016年10月舉行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發的基于云計算的無人機遠程智能監控系統獲得金獎。據悉,基于云計算的無人機遠程智能監控系統主要包括無人機、智能控制模塊、云計算平臺、用戶終端四部分。
再者,各類無人機數據處理云平臺的興起。如致力于填補大數據在工業無人機領域的空白的埃洛克航空,除了打造空中的數據采集平臺,還整合了優質的數據處理系統。埃洛克航空CEO王硯澤表示,無人機屬于空中數據采集分析的節點或者平臺,背后連接的是大數據和云計算,是一個集數據采集、分析和傳輸的智能系統。在未來的工業數據采集領域,通過無人機可以形成互聯網集約化管理。
埃洛克無人機獲取的厘米級精度三維立體航空測圖/圖 來源網絡
日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依托地質調查項目“全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與服務”,自主研發了微型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以及無人機數據處理云平臺,該平臺可根據現場調查地形情況規劃無人機飛行航線,定點曝光,通過鏡頭旋轉,實現從垂直、傾斜不同角度采集影像,獲取更為完整準確地面物體信息;拍攝完的照片通過云端上傳到云平臺,自動進行空三加密、影像密集匹配、紋理映射,生成一系列數據產品。
應用前景廣闊 但缺陷須正視
當前,云計算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一些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云計算平臺。目前處于第一梯隊的,除了早期Amazon 旗下的 AWS、微軟的 Azure、以及國內的百度云、阿里云、騰訊云,還有華為云、優云等,連樂視、TCL 都在做這方面的業務。
作為基于互聯網的一種新的計算模式,云計算可以為無人機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數據存儲和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服務。例如大疆無人機曾使用阿里云進行全球直播,福特也正在探討如何利用無人機來解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導航問題。云計算在無人機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這是首先需要明確的。
低成本的用戶終端、高性能的計算和被降低的基礎設施成本都是云計算的優勢,但同時也要看到,云計算還有先天的缺陷。
阿里云2016云棲大會深圳峰會現場/圖 來源網絡
首先,是對互聯網的嚴重依賴,這意味著如果用戶處于無法連接到互聯網的場景,云計算則必然是鏡花水月。而對于空中作業的無人機來說,想要使用該技術就必須先保證網絡的穩定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術成本。
其次,安全問題。眾所周知,SaaS的缺陷就在于用戶的數據是存放在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器之上,使得服務提供者有能力對這些數據進行未經授權的訪問。加上互聯網的TCP/IP系統是不安全的,病毒和木馬的傳播是網絡的大問題。如果重要的數據存儲在云端,風險會比較大。加上無人機自身飛行的安全性問題,一旦飛機被干擾或者劫持,云端的數據也有可能會受到威脅。
最后,成本問題。當前一些企業嘗試將云計算技術運用于無人機,是基于大數據的前提。即前期無人機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采集,然后使用云計算對數據進行分析。而實際上,任何一個細分行業的數據采集,想要做到細致和精確,都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
而對于多數的無人機企業來說,往往最需要考慮的就是財務運算和長期的運營成本。
圖文來源:宇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