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無人機產業在許多國家得到迅猛發展,各種機型和應用層出不窮。作為無人機大腦的軟件及其通信成為無人機研發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為適應這一需要,ASTM國際標準化組織適時地于2016年底發布了一項新標準——F23201-16無人機系統中應用軟件可靠性保障的標準做法(規程)(ASTM F3201-16 Standard Practice for Ensuring Dependability of Software Used in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UAS),旨在支持小型無人機系統上的軟件的可靠性和持續開發。
ASTM會員、F3201標準工作組主席斯蒂芬·庫克(Stephen Cook, Northrop Grumann公司的獨立適航辦公室)先生 說:“F3201能夠幫助無人機制造商和相關供應商向政府航空機構證明,無人機所用軟件是可靠的,軟件可靠性也是全部適航要求中的一部分。”他進一步解釋說:“該標準是全球航空業和其他行業多年應用過的最佳實踐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包括無人機制造商應用過的實踐方法。”
該標準能夠幫助確定軟件的嚴謹水平,嚴謹性是如何確立無人機基于飛行風險的可靠性所必須考慮的,涉及如下問題:
- 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組織控制;
- 無人機系統中軟件的使用問題,包括軟件對整體系統安全的貢獻作用;
- 評估代碼指標要求;
- 代碼審驗的技術與工具;
- 組織質量保證的外部評估;
- 軟件測試。
庫克先生認為,該標準能夠:
- 支持外部開發的、商用的、現成的軟件對接無人機關鍵功能;
- 支持敏捷軟件開發和新型工具對接內部開發的軟件;
- 為高度聯網的無人機解決軟件安全問題;
- 允許經常性升級軟件以響應消費者需求。
這項新標準(F3201)是由ASTM的F38無人機系統委員會(ASTM F38 Committee on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負責制定的。該委員會成立于2003年,有來自于近20個國家的約200名專家參與無人機標準制定工作,他們來自企業、政府民航機構(FAA)、科研、檢測、應用等領域,現已制定了12項有關無人機適航、飛行、人員、認證等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