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專家看無人機如何參戰——
四大“人品”顛覆傳統戰爭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 王明亮
無人機無人駕駛,因此被冠以“無人”,但它其實具有多重有人駕駛飛行器的運行特征和功能,故而,“似人非人”才是“無人”的真正內涵。而正是“似人”與“非人”的兩重性,及其衍生出的“不怕死、累不死、講團結、高智商”的四大品質,似人非人勝有人,賦予了無人機顛覆傳統戰爭的強大能量。

王明亮教授。
“不怕死”:重新定義“殲敵”
無人機“無人”,因而具有“不怕死”的品格,貌似最忠實履行戰場使命的“亡命徒”。人們研發無人機最原始的動因,就是運用其在高危環境中執行任務,避免飛行員傷亡或被俘虜的風險。
1973年到1975年,美國空軍出動無人機對防空網密布、有人偵察機不宜前往的區域執行多架次偵察任務;1982年,以色列將2款誘餌機派上戰場誘敵,上演了一幕精彩的空戰版“草船借箭”;目前,美國空軍正在推進“忠誠僚機”項目,計劃將退役F-16戰斗機改造成無人攻擊機,與有人駕駛作戰飛機混合編隊,在空襲中打頭陣、當尖兵,專門摧毀壓制敵防空系統,為有人機“踹門開道”。
戰爭以“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為基本原則。在冷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乃至現階段的信息化戰爭中,人始終是“戰場有生力量”的主體,是一線搏殺的中心,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排兵布陣、戰法運用,均基于人、圍繞人,同時又受制于人,莫不追求最大程度殺敵、最大程度避損。
無人機替代人成為一線搏殺的中心,具有遠超過人的可損耗性,徹底改造了以人為中心的攻防套路。從理論上講,攻方可以無顧慮地投入力量,遂行亡命式的“無節制作戰”。防御方將陷入即使大量消滅敵一線兵力也難以削弱敵戰斗力的巨大困境!
面對日趨無人化的未來戰爭,人們將不得不對“戰場有生力量”進行重新定義,為“殲滅敵人”設置新的標準,并隨之訂立新的攻防規則。
“累不死”:重塑作戰節奏
有人機靠飛行員駕駛,續航力要受到人的生理極限的巨大制約,巡航時間一般以8小時為限。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之時,美軍8架B-52從本土遠程奔襲伊拉克投射巡航導彈,又返回本土,途中經6次空中加油,共耗時35小時,創下有人機不著陸飛行最高紀錄。不過這樣的作戰,在空戰歷史上僅是個例。
在大多數作戰中,戰術飛機單機一次出航時間為4至5個小時,要保持戰場上空持續監視和作戰,必須每日組織多次兵力接替。同樣受制于航時,集中兵力組織大規模空中戰役,每日行動波次只能2至3個,存在長時間的間歇。
大中型無人機,航時一般達到8小時以上,若經空中加油,留空可超過50小時。美國海軍一份2007年出版的研究報告,勾畫了X-47B由夏威夷海域的航母起飛、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執行任務、再返回夏威夷的行動景象,設計滯空時間達25小時。
“累不死”,使無人機可以完全打破傳統作戰節奏或周期,實施一種“無間歇”作戰,持續連貫施壓,令敵毫無喘息之機,被累垮拖垮。
“講團結”:開創“無縫作戰”
無人機的價值,不僅是平臺的,而且還是體系的。目前各國對無人機的開發和應用,絕不僅僅當做一種新型平臺,而是更重視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系節點,發揮其多用途功能,多平臺集群組網,構成集偵、控、打、評功能為一體的新型作戰體系,對敵實施精準作戰。
美空軍最早提出無人機“蜂群”作戰概念,并進行了3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投射微型無人機的“蜂群”作戰試驗。我國工業部門,也同步展開了蜂群概念開發。
多架無人機依托戰場信息網絡集結成群,宛若一個社會團隊,精準分工,密切合作,具有團隊內部高度的協作性,以及對目標和環境高度的適應性,形成強大的搜索、跟蹤、打擊能力,令敵藏無可藏、逃無可逃。
2016年,英國一家機構預測:未來在海上部署的無人機群,將在廣闊的海域拉開一張無死角的反潛探測網,令敵潛艇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