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管理漏洞多
追查取證困難,具體罰則缺失,法規宣傳力度不夠
事實上,與消費級無人機“黑飛”頻發相比,工業級無人機的使用要規范得多。云南省基礎測繪技術中心主任柯樽杰告訴記者,“操作員飛行員證、無人機適航性都沒問題,每次飛行都會提前向空軍管理部門申報飛行計劃。”不過,由于現在消費級無人機“黑飛”現象普遍,柯樽杰擔心長此以往,將影響合法無人機飛行計劃的審批。
關于對無人機的管理規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執行秘書長、無人機管理辦公室主任柯玉寶表示:“人員要有航空器駕駛執照;航空器要有適航證書,但國家尚無專門法律規定無人機適航,因此這一條暫時可以豁免。”但根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等規定,盡管“室內運行的無人機、視距內飛行的微型以下的無人機以及人煙稀少、空曠的非人口稠密區進行試驗的無人機”不需要執照飛行,但所有飛行都需要向飛行管制部門申報計劃。
同時,根據規定,從事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的單位、個人,凡是未經批準擅自飛行、未按批準的飛行計劃飛行、不及時報告或者漏報飛行動態、未經批準飛入空中限制區域和空中危險區域的,由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嚴重后果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昆明長水機場相關負責同志也坦言,“無人機活動隱蔽性大、進退快速、追查取證困難”。云南飛虎駝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俊坤提到,具體罰則的缺失也增加了無人機管理的難度。“比如在某個禁飛區飛無人機,執法人員可以勸阻,有的執法部門還會沒收無人機,但真要細究起來,‘沒收’行為并沒有法律依據。”
“對無人機的管理確實存在一定漏洞,但更重要的是宣傳力度不夠。”據柯玉寶介紹,目前對大眾最常見的消費級無人機的管理主要是管人、管機、管飛行規則,根據相關規定,不同機型都有嚴格細致的規定,但飛手對這些規定的知曉度并不高。
“產業發展太快,管理還沒有跟上。”柯玉寶認為,目前的亂象,與近兩年無人機的爆發式增長不無關系。“大家剛開始接觸汽車時,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也不少,可現在遵守交規已經成為共識。”
航空文化需普及
降低守法成本,向大眾普及航空文化,促進健康有序發展
據了解,昆明機場接連發生無人機威脅民航客機安全事件之后,當地已出臺新規,加強凈空保護。目前,已有生產商根據昆明機場的凈空保護要求,發布了最新升級的多邊形禁飛區、限飛區策略。經過協調,昆明市政府也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凈空保護的通告》,明確指出,未經民用航空管理機構批準,禁止擅自進行無人機、航空模型等飛行活動。另外,機場也與當地政府及轄區派出所組成聯合巡查組,開展了重點區域聯合巡查工作。
根據公安部今年1月新發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征求意見稿),未來對違反國家規定在低空飛行無人機、動力傘、三角翼等通用航空器、航空運動器材,或者升放無人駕駛自由氣球、系留氣球等升空物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朱俊坤認為,應降低使用無人機的守法成本,“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手段,也要優化、簡化審批流程。”
柯玉寶介紹說,目前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無人機管理辦公室已經推出U-Cloud(優云)系統,無人機使用者可以在該網絡平臺免費查詢哪些地區是禁區或限制區,在部分地區還可以通過優云免費申報飛行計劃,“不過目前只接受運營人的申報,監管部門還沒有足夠人力審批個人申報。”
與此同時,目前國家已經在研究出臺無人機識別碼和“電子圍欄”的國家標準,未來有望出臺統一的電子圍欄國家標準,各個無人機廠商需要按照國家發布的標準設置。“無人機在出廠的時候就應該把機場的數據錄入,從而保證,凡是飛行禁區無人機是進不去的。”柯玉寶說,“目前的電子圍欄多為無人機生產商自己設置的,但是其全面性、權威性不夠。”
相關專家同時強調,無人機“黑飛”事件之所以屢禁不止,“深層原因是國內的航空文化沒有普及。其實,只要如實申報計劃基本上都能航飛,不能的情況也會加以說明。如果民用無人機駕駛員甚至是大眾都知道怎樣操作無人機才是合理、合法的,那么民用無人機產業將能夠更加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