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無人機應用越來越廣泛,從特定的專業應用拓展到娛樂、航拍等更適合普通消費者的應用領域。無人機目前可以分為消費級,工業級和軍用級。隨著無人機的興起,引來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特別是美國監管機構開始允許無人機進行有限商業運營,讓全球資本加速了在民用消費無人機領域的投資。然而隨著消費無人機的火熱,所帶來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消費無人機問題多 資本“退燒”淡出藍海或成定局
隨著消費者無人機市場的火熱,準入門檻又較低,部分無人機用戶,出于各種目的,頻頻挑戰無人機禁飛的底線。很多人買了無人機后,沒有經過起碼的飛行及安全培訓,就在各種不適合飛行的場合飛無人機,導致影響民航安全、炸機、傷人等事件頻繁出現。在年初杭州機場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民航飛機降落事件發生后,有一起無人機干擾事件發生。4月17日下午14:15,成都雙流機場附近空域無人機干擾航班飛行,導致11架航班備降至重慶機場。15點30分,成都管制區飛行秩序恢復正常。4月18日成都空域再遭無人機干擾。截至當日19時45分,12架航班正在備降,7架航班已分別備降至重慶和貴陽機場,另有1架航班已經返航。
無人機市場規模巨大 消費級&工業級PK
根據IDC 2015年的一份無人機出貨量預測報告,2016年無人機市場規模預計為39萬臺,2017年出貨量預計為97萬臺。不過,由于2016年明星產品的出現,2016年的無人機市場規模明顯要大于IDC 39萬臺的預測。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僅僅大疆MAVIC PRO版無人機和零度DOBBY在2016年出貨量就在15萬臺左右的規模。
消費級無人機顧名思義,是用來消費、娛樂的機器,目前消費級無人機完成的大部分任務是拍照,不管是航拍還是超低空自拍。消費級無人機大多針對普通消費者或者航拍愛好者,強調飛機的便攜性和易操作。而工業級無人機指的是針對企業、政府公共服務用的無人機,根據行業需求功能各有不同,硬性需求旺盛,細分領域可以分到很細:智能交通、消防救援、警用安防、電力巡護、風電檢查、鐵道巡檢、橋梁定檢、光伏檢查、邊境巡邏、水域監控等。
無人機近兩年風頭正勁,吸引了大量資本和初創企業。國內斯凱智能就因2016年參加CES引發業界關注,其Skye無人機被認為是全球高精度跟拍無人機的NO.1,比肩當時的明星產品Lily。然而,隨著2017年的到來,Lily宣布破產,而斯凱智能陷欠薪停工。從去年底開始,國內兩家知名無人機廠商億航與零度也開始大幅裁員,國外無人機明星公司GoPro宣布裁員。然而,占據全球小型無人機市場70%以上份額的大疆創新繼續保持領先,并且從最早的消費級無人機擴展至行業級無人機市場。在消費級無人機“退燒”的同時,更多的從業者看到了行業級無人機的機會。
根據調查發現,無人機行業資本“退燒”,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開始出現“馬太效應”,行業級無人機仍是一片“藍海”。
創投看無人機行業 消費級無人機似乎“錢途”不大
2016年年底開始,無人機行業就進入“擠泡沫”的沉痛期。首先,美國無人機公司3DRobotics進行了裁員,并退出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向企業市場轉型。今年1月中旬,英國《衛報》報道稱,美國無人機制造公司Lily Robotics停業倒閉。
從創投圈獲悉,去年下半年后,國內無人機行業無人機風險投資熱度驟降。畢馬威和CB Insights共同發布的風投報告顯示,全球無人機行業在2016年三季度只獲得了13筆共計5500萬美元的投資,相比二季度13筆共計1.06億美元的融資額減少近一半,與2015年三季度共計12筆1.34億美元的融資相比大幅縮水。
創投PE機構壹號資本合伙人張建春表示,目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工業級無人機是下一個藍海。“以植保無人機為例,國內農業植保無人機的市場滲透率尚不足1%,市場潛力巨大。”壹號資本董事長賴銘圳表示。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4月11日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他的公司在前幾年也投資了工業級無人機項目,“當時就覺得消費級市場沒有機會了。”米磊認為,至于工業級無人機領域能不能出一個“大疆”卻很難說了,因為工業級無人機在垂直領域的實際應用中仍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突破。
消費無人機到工業級無人機 存在四個問題很難解決
1、安全性。消費級無人機安全性較差,事故多發,無法滿足行業常態化應用需求。尤其像石油電力行業,很容易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失。
2、功能性實用性。不同行業的無人機有著不同的需求,有的需要續航久,有的需要載重大,需要足夠智能。消費級無人機無法滿足這些“定制”要求。
3、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通常工業應用無人機的場景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是大批量采購,此時需要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單一的產品。在這一點上,工業無人機的技術水平是消費級無人機不能比擬的。當工業無人機企業有能力制定一整套行業解決方案,并被行業所接納并應用,那這個企業的地位就很穩固了,很難被攻擊,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套解決方案改良復制到相關領域,做大做強。
4、適航范圍和空管。消費型無人機缺少適航和空管意識,政策風險高,后續發展容易受限。但這對工業無人機是利好的。
無人機監管需多方努力 法律法規要能跟上
成都機場發生無人機入侵事件后,2016年9月,西部戰區空軍參謀部、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民航西南地區空管局、四川省公安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全省軍民航機場凈空區域安全保護的通告》,對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影響航空安全、空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行為做了通告禁止。
從無人機干擾民航飛行事件頻發的情況來看,管制部門也要加強對低空空域管控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中國航協通航分會副秘書長孫衛國稱,以前低空空域不對大眾開放,這個矛盾還不突出。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后,低空空域逐漸開放,目前低空空域監控問題也提到議事日程上面來。
據了解,除了軍民航系統外,目前部分航空協會也在與企業聯合,進行管控系統的研發。其中,通用航空協會與中電科在四川的無人機管控服務系統已經進入試點階段。同時,與廣東龍浩的低空飛行服務系統也在推進階段。屆時,這些系統也將接入民航、軍航系統。據媒體報道,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基于無人航空器管控系統RUNET在今年3月份也在北京成功進行了監控全國多地無人機地理位置信息測試演練。
一位無人機行業從業人員表示,在出現無人機影響民航飛行事件后,民航總局事故調查人員也針對無人機技術等問題咨詢了相關企業,但并沒有更多信息披露。這位人士表示,跟相關部門打交道,一般不會得到更多信息,但相信關于無人機監管的內部的討論應該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盡管無人機市場這幾年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不可否認的是,無人機用戶的群體依然非常小眾。對于媒體、行業從業人員來講,無人機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東西,但對于監管者看來,這東西的的影響仍然很小。但如果無人機影響了航空安全,導致出現重大事故,不管是相關部門、無人機企業,還是普通大眾,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結語:
其實無論是何種無人機,安全可靠還是第一性的。對于無人機公司來說比較重要的技術能力是核心機體設計能力、飛控能力、智能化能力等等。未來的無人機市場之爭,一定是技術之爭、資本之爭、資源之爭。無人機創業公司必須做好企業定位,因為未來無人機市場一定會細分。專注某一領域做深、做透,并成為該領域的第一名,再去拓展相關領域,逐步成為行業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