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扎的愿景是打造“全球化社區”。F8 大會第一天,他就拋出人工智能和 VR/AR 的繡球,往著社區建構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而社區的前提則是連接(即全球化)。為了“連接” ,小扎從未放棄在無人機身上“打主意”,這回 Facebook 想把無人機帶到災區。
對災區而言,自然災害發生時,通訊往往受到影響,成為“信號孤島”,無益于救援。Facebook 就想讓無人機幫助災區恢復通信。
他們弄了架小型無人直升機,大小與大眾甲殼蟲相當。這架直升機運用的 Tether-tenna 技術,能在災害造成蜂窩連接損壞或不可用時,接通現有光纖網絡,懸停至離地面幾百英尺,發射信號,為周圍人提供上網服務。
但目前該技術仍處于初期開發階段,接下來還任重道遠。按照 Facebook 的預計,待完成該項目時,Tether-tenna 能實現立即部署,并一次性運行數月,現在還只能維持幾天。
談及 Facebook 的無人機項目,墜毀的 Aquila 可是明星。
作為 Facebook 全球網絡計劃的一部分,Aquila 無人機項目承載著覆蓋 60 英里區域,幫助 16 億人上網的重任,他們往往地處偏遠,移動網絡尚未能覆蓋。
Aquila 翼展 138 英尺(約 42 米),略大于波音 737 尺寸,但重量僅有 880 - 1000 磅(約 400 - 450 千克)。
去年 6 月 Aquila 首航,飛行時間超出 Facebook 三倍預期,低空飛行約 96 分鐘,Facebook 稱其“試飛很成功”。
4 個月后,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介入調查才知悉, Aquila 墜毀了,且遭到“嚴重損害”,出事原因是" 結構失效(structural failure)",好在無人受傷。
作為其全球聯網大業的重要部分,小扎并不想放棄啊。這回 F8 大會提到,將用于 Aquila 無人機的毫米波無線電技術測試再創紀錄:遠距 10 km 以上,將網絡信號從平流層傳至地面的微波天線,傳輸速度高達 36 Gbps ,能同時快速傳送 4000 個超高清 (4K)電影,是去年最高速 20 Gbps 約兩倍。
“這也是首次將該技術用于現實中的地對空傳輸,”Facebook 連接程序總監 Yael Maguire 寫到,“該技術能為眾多 Facebook 連接項目提供解決方案。它可作為地面回傳網絡,支持 OpenCellular 等接入方式,或提供備用光源解決方案,如激光通信云臺和光檢測器,以防云霧天氣。”
但目前,該技術還僅在 4 英里遠的 Cessna 飛機上進行了試驗,Aquila 復出恐怕還得再等等。
另外,還有一項跟連接相關的“黑科技”有了新進展。
一項名為 Terragraph 的千兆無線上網技術,目前正在加州圣何塞測試,這也是該技術首次實地測試。
與前述的 Aquila 無人機和 Tether-tenna 無人直升機不同,Terragraph 主要針對人口稠密的城市。Facebook 想讓城市處處無 Wifi 信號死角,甚至電線桿、交通燈等任意基礎設施,都可能成為傳輸網絡的“發射器”。
去年小范圍測試時,Terragraph 已達 1Gbps網速,不輸谷歌光纖寬帶傳輸速度。但也由于采用高頻譜,信號易受外界環境干擾,又會拖慢網速。“目前進度還挺不錯,”Facebook 方面稱,但想要推廣依然有很多工作待完成。此前有消息稱,為解決高頻帶來的弊端,Facebook 正開發一種新的編碼技術。
連接?連接
去年公布的全球聯網大計里,無人機與通訊衛星是 Facebook “連接”的主力軍。但偏就那么湊巧,小扎當年要發射的一顆用于非洲偏遠地區人口上網的通信衛星,結果由于馬斯克獵鷹 9 號發射失敗爆炸,被拉來做墊背。
事故發生后,小扎在 Facebook 上表達了失望與憤怒之情。他曾強調,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據說價值兩億美元),而是會影響“全球聯網業務”的進度。
的確,從這次 F8 大會傳遞出的信息來看,Facebook 在“連接”上并無太多大進展,最大的亮點是切入了災區使用場景。
相比之前,Facebook 想“解救”印度人民而提供免費互聯網服務的這種“打法”,災區上網服務或許會更少“侵略性”、更“名正言順”。至少在過當地政府那關時,可能更容易。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宴席,粗放式推進免費互聯網總讓人覺得“別有用心”。
相比之下,針對城市的無線千兆無線上網技術就少了些光環,或許它還沒顯示出重要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