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送貨(資料)
在前不久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某電商企業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他們正在籌備向有關部門申請北京南六環周邊大興部分地區的空域使用權,希望在北京首次試點無人機送快遞。而在上月底,他們已經取得了陜西省無人機空域許可批文,這也是國內第一張覆蓋全省范圍的無人機空域批文。在此之前,也已經有其它同類企業嘗試了無人機配送貨物。
目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產量占全球的七成,技術進步和產量上升,為發展無人機配送提供了硬件保證。
對于企業而言,無人機配送的成本優勢不容小覷,以京東發布的首款可用于支、干線運輸的傾轉旋翼無人機VT1為例,其具備200公里以上飛行距離、200公斤以上起飛重量,這樣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在包括城市間干支線運輸在內的中短途配送中發揮很大的作用,省卻了包括運輸車輛、人員在內的大量成本。
事實上,無人機配送的社會效益也是可觀的,無人機替代了貨車和電動自行車,將對城市交通環境有很大改觀,也更加環保。
盡管無人機配送尚處于雛形狀態,但是其配套的空域管理機制不應忽視。無人機何時飛、在何地飛,由誰操控飛行,并不易被監管,如果只有一家公司運營某個空域內的無人機網絡,那么公司可以用自己的配送系統起到無人機交通指揮功能,但如果有很多家快遞公司涉足其中呢,如果還有其它行業也在該空域內使用無人機呢?這時候,誰先飛誰后飛、誰該飛多高、發生事故怎么辦,就需要相應的管理機制,乃至相應的指揮和監管系統,而這樣的系統,尚處于空白狀態。
無人機配送背后,是隨著科技發展讓過去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城市內的空中交通成為可能。無人機可以送貨,那么貨物可不可以是外賣,送人可不可以,200公斤足以支撐成年人體重。這樣的市內空中交通,也許很多年內都只是電影中的設想,就好像哆啦A夢系列中的竹蜻蜓,但也許成為現實的速度比人們想象的要快。這就好比最近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原著漫畫50多年前就已經問世,所以其中很多技術,在今天看來并非“不可能”。市內空中交通也是如此,但是,在現有的城市市政和交通管理模式中,并無先例可循。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無人機配送不僅意味著市內空中交通將成為可能,也意味著物流行業出現了無人化趨勢。無人機取代的是配送工,無人倉庫則取代了庫管,無人分揀也取代了分揀工,物流行業的“機器換人”正在成為現實。那么,這些被取代的體力工種從業者,未來將轉型去哪里?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在無人機于物流領域普及之前,探索相應管理機制很有必要,這樣的機制并非把無人機物流管住,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因為行業本身也在發展變化中。不斷完善相應的配套機制,也有助于企業處理好包括員工轉型、交通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最終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記者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