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飛鳥一直對機場有著很大的威脅。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發生不同程度的飛鳥撞擊飛機事件竟有上萬次之多。于是,人們想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驅鳥,也有訓練猴子掏鳥窩這種很生態環保的創造。鳥兒們撞擊飛機,可以看成是沒有自覺意識的無心之過。但在未來,有一種看似平常的航空器材,將成為在機場附近伏擊軍用飛機的利器。這種航空器便是四旋翼無人機。
近年來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技術動向便是,已經有了用于無人機的計算機演算程式,通過編程可以使無人機具備“看見并規避”的能力。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曾經展示過這樣的自主化軟件邏輯。該機構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通過使用開放源代碼立體視覺算法,讓無人機以每秒120幀圖像的速度實時地偵測周圍物體并繪制一個全景圖。而通過這個演示進行反向運用,其計算機演算系統也能做到見到目標不規避,直接撞上發起自殺式的進攻。

這種利用四旋翼無人機在周圍蹲守美國軍用飛機的戰法,萊斯利·霍克中校對其有個形象的比喻,叫做“無人機空中雷場”。飛鳥遇到飛機的時候,通常會拼命躲避以求保命,而無人機則是人類操控下的蓄意攻擊。那么,用無人機攻擊正在起飛或著陸的敵方戰機,在實際操作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首先是成本考慮。如果無人機蜂群的攻擊成本要高于目標本身,那么這種賠本買賣根本無以為繼。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根本沒有必要擔心。現在的四旋翼無人機主要有攝像無人機、比賽無人機和玩具無人機等幾種。這些無人機的最高價格一般不超過3000美元,即便是用100架無人機發起蜂群攻擊,那么總體成本也就30萬美元左右。而相比之下,現在的戰斗機價格動輒幾千萬美元,五代機基本上都已經突破了上億美元的門檻。只要其中一架無人機同戰斗機相撞,并導致其墜毀,那么效費比也是非常可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