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深居內陸,溫差大,日照較長,降水量少,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的省區之一,目前人工影響天氣規模居全國之首,有人工增水作業點1000多個,還有克拉瑪依、和田、哈密、庫爾勒4個飛機增雨雪作業基地,共保護農作物面積4000萬畝,人工增雨(雪)范圍超過34萬平方公里,年人工增水量10億噸左右。除了新疆,山西也是人影大省。山西地處中國內陸,位于黃土高原東部,這里十年九旱,自古以來就是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的區域,在此背景下,多年之前,山西省便依托三大航校資源,將通航產業與“人影”作業相結合,為當地百姓行云布雨,為地方經濟保駕護航。目前,作為政府為民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航人影作業在山西已經實現了常態化。
人工增雨方面,飛機人工增雨能完成地面增雨火箭不能完成的任務,飛機具有空中尋找最強雨云、滯空時間長、播撒面積廣、機動性強的特點。國產運-12是我國最常見的作業機型,適合低空作業;在實際作業中,有些任務需要在萬米高的云頂進行,有些需要在7000-8000米的云中進行,那么座艙的增壓功能比不可少,“空中國王”350飛機是國際上主流增雨機機型,也是國內唯一獲得適航認證批準飛行的進口增雨機機型。此外,賽斯納“獎狀”飛機、運7也是我國常用人影機型。

(2016珠海航展上,德事隆集團旗下德事隆航空子公司比奇飛機公司獲得四川西華通用航空有限公司2架空中國王350ER飛機訂單,價值1億多元。)
然而,有人機實行人工降雨成本高,風險性高,受天氣因素影響大;無人機低成本,低風險,晝夜工作,能夠安全有效的替代有人機實施人工降雨。載人通用飛機人工降雨有其局限性。首先,要求飛行員能夠在復雜天氣和復雜氣象條件下飛行;其次,對飛行性能有很嚴格的要求,一般必須飛在零下4攝氏度以下的區域,在夏天基本上就在6000米以上了,這不僅要求飛機有很好的除冰性能,還對飛機的升限有要求,許多可以用于航測的飛機無法滿足高度要求,即使滿足了飛機卻價格昂貴,成本較高。此外,空域報批困難,耽誤適宜降雨的氣象條件,而且某些降雨方式可能產生安全隱患。
傳統的人工影響天氣手段的局限性愈發明顯,火箭、高炮及煙爐作業的覆蓋范圍較小、效率較低,載人飛機增雨作業成本較高,且氣象條件常常無法滿足飛機作業的要求。利用大型無人機開展人影作業,可使空管部門實時監控其飛行動向,不僅消除了給航空安全帶來的隱患,也大大減少了氣象條件等外界因素對人影作業的不利影響。
因此,國家氣象局一直在想辦法找到更加安全高效性價比更高的人影作業途徑。近年來,由于新疆自治區支線航路密集建設,常規人影對空射擊作業常受到限制;飛機作業成本高,加之天氣系統來之前大風、大霧等無法滿足飛機增水要求;而無人機通過加裝民航設施,空管部門可實施監控飛機動向,杜絕了一些無人機“黑飛”給航空管制部門帶來的安全隱患,相比傳統的有人機作業它還具備夜航能力、盲降能力,能更實施有效作業,使增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新疆人影辦聯合西安愛生(西工大無人機所)和陜西中天火箭(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兩大軍工企業,經過了近半年的綜合論證、試驗驗證,驗證了各項飛行指標及播撒器的性能,滿足設計指標要求,組織開展了此次無人機增雨業務試驗,試驗的成功驗證了無人機人影作業的可靠性能,下一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還將開展大型無人機夜航和盲降等復雜天氣條件下的試驗論證。如果一切順利,無人機人影作業未來將在新疆乃至整個西部干旱地區進行推廣。

陜西中天火箭公司總經理李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無論是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還是西工大無人機所,作為軍工行業的主力軍,積極響應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放。把軍工技術服務于國民經濟,也服務于我們氣象。這一次無人機增試驗的成功,必將給我們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增加新的作業模式。也將會為新疆的減災防災做出積極的貢獻”。

通航圈認為,此次新疆大型無人機增雨的成功只是我國通航人影市場變局的一個開端,未來會有更多性能更為優越的無人機進入人影領域,人影市場有人機與無人機的競爭將不斷加劇,建議各大以人影業務為主的通航公司抓緊考察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無人機,拓展產品線,以便在未來各地人影業務中獲得較好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