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冬天悄然來臨,田地蒙著一層薄著的霜,銀裝素裹覆蓋著萬物;而飛防人熱情和喜悅如一股暖暖炊煙裊裊升起,2018年飛防植保行業將會是別開生面新氣象。
動態一、農田測繪地理數據是否有價值?
農田測繪地理數據一般會想起農業普查和土地流轉,而在飛防植保行業卻是指出本質內容:對農田地理位置和邊界精準定位。
這是隨著植保無人機航線規劃技術發展逐步形成新概念,概念背后隱藏者敏銳的話題:農田測繪地理數據是否有有價值?

在思考這個話題之前要想明白一個焦點:擁有農田測繪地理數據的主體是誰?主體的不同對應的價值參量也截然不同。首先農田測繪地理數據來源飛防人測繪前繞著農田走一圈的精準測量,也是目前農田測繪數據的主體人,那么其價值就是體現在兩方面:
一、確定植保服務農田的具體面積,方便收取相應的植保服務費用。
二、規劃航線自主飛防作業,方便以后反復使用測繪數據一勞永逸。
其次農田測繪地理數據保存需要研發企業龐大的儲存服務器,那么企業也擁有所有數據主體之一,其數據的龐大和繁雜注定其價值體現在大數據云計算方面,比如精準和數字農業、農業保險評估、農業病蟲害預測等

最后農田測繪地理數據的根源是擁有農田所有權的農戶,這樣說農戶也是其數據的主體之一;然而農戶對自己擁有數據的價值意識薄弱,沒有挖掘其體現其價值的具體形態,實際上其價值體系在逐步顯現:降低飛防人反復測繪服務勞動成本。
動態二、平臺解決飛防需求和服務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數字網絡化的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技術完全融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刻解決社會生活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然而在農業領域遭遇“滑鐵盧之役”,在農業領域特別是農資商方面互聯網的作用始終不能脫穎而出;
那么隨著飛防植保行業冉冉崛起的時期,平臺解決飛防需求和服務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否能打破“魔咒”,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神跡”。
下面說說極飛科技探索經驗:
一、在最早運營管理系統也有相應的發單功能,當時設想發單主體是飛防人,場景是飛防人發布周圍農戶植保需求,經過實踐證明設想和行動不對等,管理系統是數據統計工具不能兼顧發布需求平臺。
二、在自營飛防植保服務體系中嘗試中間商和銷售人員發布需求,但其中昂貴的中間利益成本阻斷模式形成,在低紅利的農業服務這種模式顯得“笨重”。

飛防植保服務需求的主體是農戶、農場主、合作社、農資店,其中農場主、合作社由于規模農業生產需求都會擁有相應植保無人機,那么平臺主要參與者就是農戶、農資店;
然而長久以來農業靠天吃飯的特性,讓農村自有一套機制來抵御風險與降低成本,如干農活互相幫忙、買農藥賒賬、借錢互助等,這是一套建立在人際關系上的互信網絡;
所以個人推測:構建農戶、農資店、飛防人三方交互體系是未來建立互聯網植保服務平臺的核心。

三、縣鎮級普及緩解飛防服務供應不足狀況
飛防植保服務是新興起的農業生產方式,經過多年的規模推廣和作業逐步證明植保作業效果可靠性;
雖然“植保無人機超低量噴灑藥液的方式有違傳統植保理念”的心病仍在肯定和否定中搖擺,但是這種植保方式得天獨厚的優勢慢慢地進去人們心智中。

由此引起其他相應的問題:飛防植保服務周期短、集中度高、服務供應不足等;面對上述問題有效解決方案就是:縣鎮村普及飛防服務。
縣鎮級農業生產才是農業體系的大本營,研發生產企業利用靈活共享經濟模式向鄉村鋪貨,迅速占領鄉鎮市場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開發潛在市場需求。
按照特勞特的定位思維來看,如果占領市場主導地位就會很難再動搖其位置,這也是2018年研發生產企業角逐的焦點。
作者:張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