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用無人機送快遞距離普及還有很長的路,但入局的企業卻在加快布局。昨日,順豐控股與陜西煉石有色資源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陜西蒲城縣內府機場簽署無人機領域的戰略合作。
順豐向南都記者透露,此次簽約的合作領域為基于AT200物流無人機平臺進行的物流無人機系統的研發設計、適航取證、生產制造、銷售和運營。據悉,AT200已于10月26日完成首飛,最大飛行速度為313公里/時,航程2183公里,有效載荷達1 .5噸,目前而言,已經算是快遞業內無人機的“巨無霸”。
京東在無人機領域主要采取自主研發,南都記者此前走訪京東位于西安的物流基地時了解到,京東無人機項目已在陜西落地,并進行了多次試驗飛行,截至今年八月底,累計飛行已經超過14000公里。京東集團副總裁、X事業部總裁肖軍向記者介紹,京東目前已經開啟生產研制載重數百公斤到數噸,半徑超過500公里的中大型無人機。
相較于順豐與京東,“通達系”的無人機試驗還處于起步階段,中通本月初在云棲大會上展示了其無人機,最大載重10公斤,最大航程可達30公里。圓通目前也通過成立實驗室研究無人機派件。
盡管快遞企業從技術上已實現無人機荷載飛行,但規模化、商業化運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肖軍也表示,在無人機試運行初期,配送成本跟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等到飛機定型、量產后成本會大幅下降。“除了生產成本,早期運營成本也會略高,但是隨著技術創新和飛機規模化生產,可以完成非常快速的成本下降。”
采寫:南都記者 鐘鍵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