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以下簡稱無人機)產業誕生于2004年,現已廣泛應用于民用及軍事領域,截止到2017年7月,國內共有無人機公司7000余家,核心技術企業300余家,37家上市公司涉及無人機產業應用,深圳市大疆創新有限公司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份額,順豐物流控股的朗星無人機系統公司推出的世界首架大型貨運無人機于2017年10月首飛。
根據工信部《無人機生產制造企業指導意見》預測,到2020年無人機行業生產總值約1000億,全球市場總值約637億美元。無人機已廣泛應用于農業、能源、電力、遙感測繪等多個行業,從無人機與行業相結合服務及數據所產生的衍生價值將遠超無人機行業本身。
2017年4月,成都出現多次無人機干擾民航運行事件,造成40余個航班備降,60余個航班取消,上萬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黑飛無人機已成為威脅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重大隱患。2017年4月,空管委召開民航部級聯合會議,開展無人機專項整治活動;2017年6月,八部門聯合發布《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7-2018年版)》,將無人機標準放到行業發展的首要地位;ISO、ICAO等國際標準組織也陸續成立專項小組參與無人機國際標準制定,NASA、FAA等國際航空組織成立JARUS(無人系統規則制定聯合體);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建立試驗鑒定、測試、競技等專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無人機作為人工智能與航空器頂尖產業交匯點,同時也是下一代無人系統產業與傳統行業首次融合,在無人機與傳統航空融合的關鍵節點,充分利用法庫財湖機場首個低空空域改革示范區、低空通航飛行服務站優勢,與中國低空安全研究中心共建安全平臺。
以無人機產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宗旨,強化無人機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定,掃除制約無人飛行器發展的行業標準瓶頸問題。從無人機標準、適航、法規及空域申請等角度解決現有無人機產業關鍵性問題,在法庫地區形成區域性無人機產業集聚。
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無人機產品安全標準及認證標準,為我國無人飛行器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提供有利技術支持,引領國內無人機發展方向,探索新一輪低空經濟改革,競爭國際無人系統運行制高點。
基地落成儀式
11月10日,全國首個低空安全示范基地揭牌儀式在沈陽法庫通航產業基地舉行。公安大學校長,中國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向法庫通航基地授予低空安全示范基地稱號。這是繼法庫獲得國家第一批低空空域改革實驗區,國內第一個低空空域航空服務站試點之后,又一次獲得針對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的首批國家試點單位。該基地緊鄰沈康高速、203國道,距離航空工業基礎雄厚的沈陽僅60公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無論從空域條件,政策空間,還是區位條件,交通條件等方面,法庫通航基地都具有作為低空安全示范基地無可比擬的優勢。作為首批低空安全示范基地試點,該基地承擔著以試點方式推進通航改革的使命,肩負著為全國民用無人機行業探索合法合規運行模式的任務,基地的運行是行業主管部門踐行供給側改革的實際行動,也是我國探索無人機合法飛行的重大一步,有望全國推廣。
法庫低空安全示范基地具備成熟的機場建設條件,總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建設面積25平方公里,同時作為全國最大的無人機空域開放基地,針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特開放3000米以下,3000平方公里的試飛試驗空域,擁有豐富的空中飛行資源。
基于法庫通航基地的高起點運營標準,低空安全示范基地在成立初始即面向全國作為示范試點單位。基地對通航機場起降場安全、規范、高效運營采取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綜合監管的領先航空運營管理模式。同時也迎來第一批無人機領域企業進駐。據悉,沈陽無距科技與法庫通航基地合作成立面向無人機企業的航空服務公司--無距航服,服務于全國無人機企業的試飛試驗,檢驗檢測服務。
沈陽無距航服總經理蘇文博在致辭中表示,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空域源頭探索無人駕駛航空器試飛試驗計劃,從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入手,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無人機從生產到實驗到試飛到交付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服務于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的發展,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軍民融合發展,建設航空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地成立意義
中國低空安全研究中心提到:公共安全是全社會、全球都關注的重點領域,是最大的民生。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人們對公共安全的需求就越迫切、要求的標準就越高。依托法庫財湖機場首個低空空域改革示范區,低空通航飛行服務站優勢,與低空安全研究中心共建安全平臺,以無人機產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宗旨,強化無人機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將掃除制約無人飛行器發展的行業標準瓶頸問題;與中國移動及民航局探索下一代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方案,在國內及國際法規標準尚部完善的前提下,進一步落實無人機產品安全標準和認證標準。圍繞低空安全走廊劃定技術、空間交通網絡生成技術、空間交通網絡路由規劃技術、無人駕駛航空器動態監管技術、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控制技術、綜合服務平臺關鍵技術領域,共同探討低空空域規劃與關鍵技術、低空空域應用與服務平臺、低空空域監管等領域的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為我國無人飛行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引領國內無人機發展方向,競爭國際無人系統運行制高點。
未來建設規劃
依托法庫通用航空港的產業區位優勢,緊抓東北振興契機,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航空資源,大力發展無人機這一通航產業新興業態。預計5年時間建設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中心、無人機檢測中心、無人機大數據平臺、軍民融合產業平臺,即兩中心、兩平臺建設。面向全國300余家無人機生產廠商,提供檢測、實驗、測試階段從空域飛行到地勤保障全方位一體化綜合型飛行服務平臺;引入中大型無人機生產線,對通航飛機進行無人化升級;加強人員培訓、維修、運營服務等附屬產業,加強無人機與傳統行業結合,以空域優勢吸引全國無人機產業鏈配套相關企業進駐園區。
專家解讀
中國低空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震博提到:國家十分重視低空空域管理工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積極推動空域集約化管理使用,空域資源利用率得到逐步提高。抓好頂層設計,完善法規建設,這是當務之急。因為,健全法規制度是實現低空空域科學管理,提高空域利用率和保證空防安全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