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八十五的研發占比,探索行業需求
“曾有一個投資人來問我,老陳啊,我看好一個投資項目,你幫我把把關吧。我就問,什么項目啊?研發人員有多少?二十來人吧,做先進智能硬件研發。我當時就給投資人說,我不看好這個項目。為什么?因為先進智能硬件要產品化,起碼需要上百人的研發團隊,否則沒啥戲。”陳文暉說。
這一觀點也如實地反應在飛馬機器人的人員構成上,高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研發占比,是飛馬機器人如今最為“燒錢”的部門,但是陳文暉表示,這錢還會繼續“燒下去”。
在陳文暉看來,市場爭奪最終都是要靠產品說話,而作為產品核心的技術專利將成為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資本。
此前湯森路透曾發布了有關無人機產業發展趨勢的報告,顯示無人機的全球專利申請在2000年之后進入快速發展期。其中,飛行器控制的專利最多;旋翼機的專利申請排名第二;發射和回收技術排名第三。
從專利優先權國家的專利統計看,美國、日本、中國處于前三位。中國作為無人機領域的新生力量,專利申請量上升趨勢明顯。但是相比美國、以色列以及歐洲的業界強國,中國技術相對落后,一直處于追趕地位。
而飛馬機器人雖然沒有在技術研發上占據先機,但是在陳文暉看來,并不算晚。
因為,安翔動力為飛馬機器人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而當初定名時之所以稱之為飛馬機器人而不是飛馬無人機,是因為公司的定位一開始就在于機器人相關的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方面。
盡管深度學習AI與計算機視覺在初期無人機市場看起來用處并不算太大,但在最新的小型便攜無人機市場上,已經變得愈發重要,諸如無人機對使用者的跟隨,視覺避障等方面等亟需此類技術。
如此看來,在創立之初,陳文暉就已經開始布局未來的無人機市場。
藍海還沒有到來,陳文暉卻說:我享受這個狀態
如果在百度上檢索無人機的市場報告,無一不是認為無人機未來的市場份額在百億級別以上。
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預測,未來10年,全球對軍用無人機的需求會在目前基礎上增加3倍,逐步形成的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也將取得快速發展。
據美國蒂爾集團的預測,全球無人機的市場規模將由2015年的64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億美元,累計市場總規模超過891億美元。其中到2024年,全球民用無人機的市場份額將增加至12%,達到16億美元。
但是,陳文暉卻笑稱,不要說紅海,以目前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的發展現狀來說,連最初期藍海的程度都達不到。
因為技術的發展程度決定了行業應用的范圍。應用市場沒有打開,自然談不上藍海。
“但是,我相信這一天遲早會來。為什么?科技在發展,無論是測繪、安防、農業植保,還是電力巡檢、快遞、生態監測等多個領域,使用無人機的效率會比人力快很多,將來質量也會提上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市場還不那么擁擠的時候,做好充足的準備。”陳文暉稱。
“我享受這個狀態。“陳文暉表示。
有意思的是,陳文暉的這一觀點與多數新三板無人機概念企業的掌舵人保持了一致。
據東財Choice數據,13家工業級無人機企業,除4家沒有2015年員工的數據外,其余9家員工人數據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增幅最高的韋加股份同比增員高達163%;增幅最少的是臻迪科技,增加了1人。
在韋加股份董事長于保宏看來,如果因為怕冒險,而缺少在行業發展初期的探索,導致失去未來發展的機會,或者在未來戰略展開的時候才發現,某些方面是錯的,商業模式還存在很大缺陷,那危險更大。
無疑,陳文暉并不是一個“膽小的”。
6000萬天使輪融資,一款產品投3000萬的研發規模,85%以上的研發團隊,一年不開售,開售不足2年,迭代2.5代!
他所帶領的飛馬機器人未來會走向何方?會否成為工業級無人機領域的下一個“大疆”?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