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防呼喚深度融合
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基地,產品市場份額占全球市場的70%以上。近年來,深圳緊緊圍繞軍民融合、創新驅動兩大國家戰略,突破舊體制障礙,大膽創新,貫通軍民融合產業化全鏈條,大力發展無人機產業。
怎樣加快實現無人機由“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的蛻變式發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圳人從逐步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中找到了答案:全民國防呼喚深度融合,深度融合促進全民國防。
無人機應用廣泛。解放軍報 圖
1.產業前景在哪里?
布局緊盯國家戰略
深圳南山,素有“中國硅谷”之稱,在不到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分布著包括騰訊、中興、AEE和大疆在內的8000余家業內外知名的高科技企業。
“無人機是深圳高科技產業桂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深圳無人機行業協會副會長張葉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目前共有無人機生產企業300余家,產品市場份額占全球市場的70%以上,堪稱“無人機之都”。
國內無人機產業已有近30年發展歷程,從最初的軍用領域逐漸擴展到民用領域,普通民眾對無人機的認可程度和需求度逐漸攀升,國內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火熱。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一騎絕塵”,是喜是憂?
“真正的藍海市場是無人機的工業級應用,這是未來投資者發掘的潛在方向,資本市場和行業的熱度都在逐漸升溫。”張葉表示,物流、快遞、餐飲送餐、保險查勘等新領域的嘗試應用已經開始。近年來業界提出的“無人機+”概念,其實就是“無人機+農業”“無人機+消防”等無人機與各領域的有機結合。
事實上,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在工業級無人機領域展開了相關布局。去年初,硅谷巨頭亞馬遜研發的快遞無人機首飛成功,一度成為物流行業公認的未來快遞的發展方向。
智者因時而動。深圳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著眼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的形成,積極主動完善空域管理措施,大力發展工業級無人機,建起了試驗鑒定、測試、競技等專業化服務體系,并在物流產業和領域開展應用試點,推動工業級無人機規模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
2.共享理念為哪般?
應用領域持續拓寬
2016年5月,深圳第一支無人機應急民兵分隊,在寶安區一家無人機企業內組建完成,這也是國內首支由企業人員組成的民兵無人機分隊,隊員包括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員,主要承擔偵察、探測、預警等任務。
“大多數無人機技術軍民通用,同一款無人機,改裝任務載荷就可以實現能力轉換。”張葉如是說。
在軍用領域,無人機可以應用于對地偵察、情報搜集、邊海防巡邏、警用反恐防暴、電子對抗等;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又可廣泛應用于國土測繪、海洋巡查、電力巡檢、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農業植保等眾多領域。
為了促進無人機技術軍民雙向轉化,深圳建起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軍工單位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無人機產業基礎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部署堅持融合共享原則。
“無人機有著反應迅速、操作簡單、續航能力強等優勢,遇到重大險情災情時,可克服交通、環境等限制,協助執行偵察、搶險、救援等任務。作為新質戰斗力,民兵無人機分隊將有效提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無人機應急民兵分隊組建之初,時任深圳寶安區人武部部長李金宇說。
今年6月21日,順豐速遞申報無人機飛行空域,喜獲有關部門正式批復。6月30日,由順豐自主開發的快遞無人機進行首次業務運營飛行。
通過集團總部監控平臺,技術人員可實時監控到無人機作業過程中的各種參數,甚至可以看到航空線路規劃,發現問題能夠立刻反饋到現場。這一實驗成果同樣給軍方后勤保障以諸多啟示。
3.創新機制怎么樣?
“貼補”自救亟待改變
在無人機領域,民企憑借制度靈活、銷售經驗豐富和長期的技術經驗積累優勢快速拓展市場,主動“參軍”的意愿越來越明顯。然而,如何保證軍工需求與民營創新力量“無縫對接”,卻一度困擾整個無人機行業。
“軍工產品研發投入大,回款周期長,對企業短期業績提升幫助不大。”張葉告訴記者,多年來,深圳無人機企業一直是以民口產品利潤“貼補”軍口產品研發。
在我國每年新增專利數中,深圳占1/3。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深圳無人機企業專利數量已突破1000項。與許多一線城市相比,深圳無人機企業創新氛圍更濃厚,創新因素更活躍,集聚效應帶來信息通達、成本降低的獨特優勢。
深圳無人機企業還將實體科研與產業互聯網、智庫相結合,創造性研發了軍民融合領域的互聯網平臺,著力推動軍工需求與民營創新力量的有效對接。
平臺背靠科研國家隊,聚合軍民雙方資源,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源頭創新、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規模化生產,有效縮短了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孵化出眾多創新科技實體,成為創新實體的加工廠,完成科技成果增值。
實踐證明,以民口產品收益反哺原始創新,只能解決“一時之需”,而絕非長久之計。金融怎樣助力軍民融合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有關論述,催生了大家的新希望:以財稅金融“補貼”政策代替企業自救式 “貼補”。從“貼補”到“補貼”,看似順序簡單轉換,其實是國家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統一的生動體現。
4.集聚發展路朝哪?
優勢“轉換”呼喚合力
深圳素來有“一小時電子圈”之稱,以制造業崛起的深圳以及周邊的東莞、惠州等城市,聚集了大量電子元器件企業,國內幾乎所有無人機企業的配件均采購自深圳、東莞等地,電子元器件采購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很低。
多年來,深圳協同周邊東莞、惠州等城市,結合各地區基礎和優勢,以技術和產業為源頭,按應用領域分門別類組織生產,逐步形成了無人機的產業鏈和創新鏈,無人機領域的“深圳制造”聲名鵲起。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無人機行業集聚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加快從“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
當地政府的支持,會一如既往地發力。早在2013年,深圳市政府就制定了《深圳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將航空航天產業列為深圳三大重點“未來產業”之一,提出“無人機騰飛工程”,重點支持建設無人機產業基地。2015年,又陸續發布《民用無人機系統通用標準》《單旋翼直升機系統通用標準》《公共安全無人機系統通用標準》等7個無人機地方標準。
走出“小富即安”,仍需集聚發展。對照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深圳無人機企業看到了差距:在無人機、語音識別等優勢領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領軍企業和品牌,任重而道遠。
優勢“轉換”怎樣形成合力?從“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深圳邁開了引導企業加強專利布局的步伐,已經牽頭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組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軍工企業怎樣全面介入?軍方需求如何化零為整?所有這些都在考驗著軍地雙方。
(原題為《“四問”問出軍民通用新高度——深圳無人機特色產業鏈體系升級換代背后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