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無人機得到普及,“黑飛”就成為了一個令社會、國家十分頭疼的問題。為此,出于遏制黑飛現象的目的,多個國家相繼推出了有關無人機的法律法規,就比如國內在6月份正式推出的無人機實名制政策。
與此同時,因為黑飛事件的過于猖獗,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新興產業的出現,比如黑飛無人機的死對頭——反無人機,或者說反黑飛。
黑飛安全隱患日益增加,在餐桌社交中決定創業
2016年,無人機的發展和普及已經到了高潮階段。據2016年年度報告的內容顯示,在2016年,無人機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21億元,較之去年同期增長15.20%。與此同時,除了市場的繁盛,我們見到的還有無人機黑飛事件的逐漸增加。此前,民航部門也公布數據,2015年全國共發生無人機干擾民航飛行事件4起,2016年這一數值則上升至23起。
在一次老同學聚會中,針對黑飛事件所造成的日益增加的安全隱患,同為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士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碩士畢業的葉方全和呂盛一碰既和,基于自身十多年TMT、安防行業的技術經驗,他們在餐桌上就開展了一次“頭腦風暴”,當場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對于兩人提出的方案,在場的其他同學都表示出了高度的認可。
基于這一次’“餐桌社交”的契機,葉方全和呂盛兩個人的心中都萌發出了“創業”的念頭,尤其是通過分析判斷這是一個潛在的藍海市場之后,這一念頭變得愈發強烈。
緊接著,在去年9月底,葉方全和呂盛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工作,轉身投入反無人機市場的懷抱,創立了現在的全盛科技。
融合聲光電,做低空安全守衛者
呂盛稱,反無人機技術主要有聲波干擾、信號干擾、黑客技術、激光炮、“反無人機”無人機、奪取無線電控制等。
“具體來說,我們是通過融合聲、光、電多種偵測技術,并結合大數據處理、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形成遠近結合的低空防御系統。”呂盛說到。
在產品形態上,他們是一套由偵測傳感器、RF偵測器、管理平臺、聯動式壓制干擾設備、移動式單兵無人機壓制干擾槍這5大部分組成的一個無需人工值守的反無人機系統,名字叫做BAT。
對于“BAT”,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國內三大科技巨頭的簡稱,不過,此BAT非彼BAT。呂盛解釋,“BAT”是蝙蝠的意思,而蝙蝠就是低空安全守衛者的象征。目前,BAT反無人機系統已經實現了量產,通過或獨立或分布式的組合方式來提前預測并干擾黑飛無人機。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反無人機”依舊是一個大藍海,而從事這方面的廠商也是在逐漸增多。雖然這一市場還在發展初期,但現在也是一個關鍵時期,只要在這一階段能夠打響知名度、占領市場份額,那在中期和后期將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呂盛表示,全盛科技定位于“低空安全守衛者,智能立體安防倡導者”,目標是在三年內成為反無人機行業的獨角獸企業。既如此,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就是一個問題。關于全盛科技在技術、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呂盛將之總結為兩點:
技術上,以聲光電融合檢測技術為主、高空雷達探測為輔,通過融合聲紋偵測、機器視覺、寬頻帶無線電偵測與對抗、深度學習、云平臺、多傳感器等,將偵測、跟蹤、識別和管控集成于一體,具備低成本、布防靈活、應用場景全面、可落地性強的特點;
市場上,常態安防市場的市場容量更大、市場持續性更強,也因此,全盛科技選擇垂直于安防這一個市場,將產品應用于體育賽事、大型賽事、重點任務安保等場景。
“現在公司產品已經標準化了基本產品類型,下一步我們要更加優化算法,提高系統的性價比,另外增加GPS誘騙等高端技術落地實施。”對于接下來的規劃,呂盛表示。
事前預測比事后干擾重要,而預測需要多種監測手段相結合
正常情況下,每一個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都是不完善的,不管是技術、市場亦或是相關衡量標準,因此,“一邊發展一邊完善”就成為了一個常態。不管從哪方面來看,反無人機市場還是一個新興市場。
與無人機一樣,產業鏈的完整、質量的保證……這些也是反無人機市場和產品所需要注意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需要國家管理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據我所知,目前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對技術和市場進行充分的測試和調研,相信在近期會有相關的政策標準出臺。”呂盛稱。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了另一個需要完善的地方——市場的深度挖掘。在其看來,“安全意識”是高級別用戶必須具備并不斷提高的一個意識。與此同時,雖然市場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剛需,但是還是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深挖培訓,從而進一步打開、擴展反無人機市場。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呂盛也表示:“相比較事后干擾阻斷,對無人機的事前‘偵測預警’更加重要,只有你知道有無人機闖入,你才有相應的手段去管控。”雷達監測是反無人機廠商最多采用的手段,不過,因為極易受到復雜環境、性價比、周圍輻射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監測手段還有著不可掩蓋的缺陷。同時,攝像頭監控也是一個監測手段,同雷達監測一樣,這一技術同樣有著自己的不足。
面對這種狀況,似乎只有“結合”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將多者進行融合,從而在大部分場景中盡量降低由天氣情況、地理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對監測行為的影響。”呂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