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操場的一角,儼然是一處無人機“墓地”。這里看起來像是暴力現場,堆砌了600架左右測試過的已經損壞的無人機。
原來,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正在進行一項無人機危險性研究,主要內容是用不同重量無人機碰撞試驗假人頭部,來測試無人機造成的影響。

南洋理工無人機試驗/圖 來源網絡
通過這項研究,新加坡政府在未來制定無人機相關管理規定時就有了科學的參考數據,從而可以確保無人機操作的安全性。
研究團隊的一員Andy Koh是南洋理工大學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所的項目經理,他說這些數據也有助于推動研究所的無人機空中交通系統研究工作。空中交通系統研究工作于去年12月開始,是與新加坡民航局(CAAS)合作的項目。
碰撞測試結果將在下月的佛羅里達州科技論壇和博覽會上,呈現給全球觀眾。

南洋理工無人機試驗/圖 來源網絡
無人機危險性研究團隊由十人組成,南洋理工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教授Low Kin Huat領導。團隊使用重量在1kg至9kg之間的無人機從不同高度墜下,這樣的試驗反復進行了數百次。
根據現行規定,如果無人機重量不足7kg,飛行高度在61米以下,無需取得許可。“目前以7公斤這個數據作為臨界點,并沒有科學的依據”,Low Kin Huat說。
他們發現,如無人機在61米的高度飛行——該高度無需獲得許可,即使一個很小的250g重的無人機,如果與下方的人發生直接碰撞,也可能會造成致命傷害。且如Andy Koh所述:“如此小重量的無人機根本做不了什么,無法送貨,無法做很多事。”
于是,團隊擴展了研究內容。模擬了人口稠密區比如蔡厝港,用更重一些的無人機來進行試驗。為的就是,找出如何減少無人機墜落在人身上的幾率,以及如何降低致命傷害的可能性。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在人口稠密的地區,讓無人機在有頂的通道上方飛行,或是在建筑物頂部上空(而非空曠區域)繪制一條路徑,可以減少死亡的風險。
這項研究正值新加坡商用無人駕駛飛機需求穩步增長之際。據新加坡民航局,從去年4月到今年4月收到了1137份無人機活動許可申請,較2015和2016年同期的781份申請增長明顯。
同時,無人機駕駛員許可也有所增加,去年4月到今年4月收到了215份無人機駕駛員許可申請,2015和2016年同期則為117個。
|
|
|
|
|
|
|
|
|
文本轉語音功能僅限200個字符
免責聲明:凡注明來源全球無人機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互聯網,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