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E系統公司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已經成功完成了MAGMA小型無人機的第一階段試飛,這種無人機驗證的黑科技很可能導致一種革命性飛行控制系統的誕生。
其中的兩項關鍵技術:“機翼環流控制”和“流體推力矢量”可能會對民用和軍用航空,特別是未來的隱形飛機設計產生重大影響。
這兩項黑科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MAGMA無人機取消所有操縱翼面。
大家都知道,傳統飛機都通過致動器偏轉的操縱翼面進行飛行控制。取消操縱翼面不僅能是飛機的氣動外形更流暢,提高氣動效率,還能通過取消操縱機構和致動器使機身更簡單、重量更輕、更可靠;同時,由于取消了在偏轉時會增加RCS的大尺寸襟翼和副翼,還能能提高隱身飛機的隱身性能;最后,取消操縱翼面還降低了維護和后勤需求,只用更少的零件儲備就能保證正常操作。
在MAGMA無人機上,機翼環流控制(wing circulation control)被用于滾轉操縱。該技術的結構和原理都類似傳統的附面層控制系統。
第二代噴氣式戰斗機普遍具有一個特征,那就是為了追求高空高速性能而把機翼的相對厚度(厚度/弦長)做得非常小,這雖能大幅降低超音速激波阻力,但也導致了機翼低速升力不足,起降速度很高。所以為了提高起降安全性,就需要增加機翼低速升力,降低降落速度。
那么,如何在不改變機翼基本設計的情況下大幅增升呢?聰明的飛機設計師于是發明了附面層控制系統,從發動機高壓壓氣機引出高壓空氣,然后從襟翼上表面排出,通過為襟翼附面層注入能量來延緩表面氣流分離,增加機翼升力。
MAGMA無人機的機翼環流控制技術與此類似,也是把發動機引氣從兩側機翼后緣的狹縫中超音速噴出,用引射形成的環流來提高機翼升力。只需讓兩側機翼以不同速度噴氣就能使機翼產生不同升力,從而實現滾轉操縱。但環流控制技術與附面層控制技術有個本質區別,那就是前者只向后噴氣,而后者的排氣方向是順著襟翼向后下方。
與機翼環流控制相比,流體推力矢量(fluidic thrust vectoring)技術更加先進。
傳統推力矢量主要采用噴管機械偏轉的辦法實現,其結構比較笨重,而且推力矢量噴管存在壽命偏短、維護復雜的缺點。而流體推力矢量噴管取消了活動部件,通過向發動機噴流注入引射氣流產生低壓區來使噴流偏轉,實現推力矢量。
在MAGMA無人機上,其噴管下表面向后延伸到機尾并向下彎曲。根據伯努利原理,噴流會順著彎曲的表面流動向后下方噴射,于是BAE只用一道下方引射氣流就能控制噴流上下偏轉(目前的流體推力矢量噴管概念都是上下兩道引射氣流設計),概念非常先進,值得借鑒。
目前還不清楚該機如何進行方向控制,從試飛視頻上該機僵硬的轉彎動作看,也許只能做副翼轉彎。
傳統附面層控制系統由于要從發動機引出大量高壓空氣(有些機型的引起量甚至會達到10%)向后下方排出,難免會降低推力。而在在MAGMA無人機上,機翼環流控制是向后方高度排出,其狹縫與尾噴管一樣也在產生推力,所以不會出現較大的推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