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的主題是反網絡語言暴力,但耳朵君真正感到恐懼的是劇中殺人蜂。
11月中旬,在日內瓦舉辦的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會議上,公布了一段可怕的視頻:視頻中,這種形體類似殺人蜂的機器人,內置里各種傳感器、廣角攝像頭、支持面部識別,同時裝載了3克炸藥。此外,它還能無規則飛行來反狙擊,完全基于AI,輕易躲避人的抓捕。通過面部識別技術,該機器人可快速鎖定獵殺目標,對其額頭一擊致命。
這段視頻顯然更像是科幻故事中的場景。但伯克利大學教授、資深AI研究者Stuart Russell在視頻的最后提醒人們,想象一下,這些致命的自動武器一旦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可能造成怎樣的后果。在耳朵君與幾家無人機的業內人士交流中,他們認為以目前的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完全有可能實現視頻中“殺人蜂”的功能。
如何反制?衍生“反無人機市場”
無人飛機在戰爭中的應用,其實早幾年就流傳甚廣。外媒報道,在去年12月,敘利亞軍隊在大馬士革的發現了ISIS撤離時留下的大量新組裝的“精靈”系列無人機。這就讓ISIS的無人機來源之謎得到了一個更為完整的答案:通過英國的亞馬遜采購相當數量的成品,然后進行大規模仿制。ISIS手中那些“精靈”就是“亞馬遜上售價1000美金左右的中國大疆公司的產品”。
顯然,這些無人機,在恐怖分子手中被改造成各種“自殺式”投彈機器。因此,“反無人機”市場開始被提及。今年早期,成都、深圳等城市頻繁出現無人機干擾機場正常運營,造成航班備降和等待的情況。有業內人士稱,這有可能是“反無人機”設備廠商的“杰作”。
當前,各國反無人機技術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干擾阻斷類,主要通過信號干擾、聲波干擾等技術來實現;第二種是直接摧毀類,包括使用激光武器、用無人機反制無人機等;第三種是監測控制類,主要通過劫持無線電控制等方式實現。
第一種的模式主要是電磁干擾槍或者聲波干擾槍,讓無人機受到電磁干擾波或者聲波干擾(干擾無人機上的陀螺儀),使其通信、導航系統失靈,在空中懸停、返航或是降落到地面。
第二種,明顯側重于軍事領域,比較常見的是激光炮。這種激光炮一般帶有高能激光移動發射器,發射器在全功率情況下發出的激光可以快速破壞無人機外殼。
第三種是建立反無人機輔助系統。類似的案例是今年11月,廣州白云機場宣布,他們已經開始采用最新無人機監視系統“蒼擒無人機偵測防御系統”,可以針對對擅自闖入禁飛區的無人機進行預警、跟蹤和驅趕。
根據國外市場研究機構發布的“反無人機市場報告”預測,反無人機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24%,到2022年,反無人機市場總額將達到11.4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反無人機系統需求將占全球市場的30%,反無人機產品將長期保持高速增長。
結束語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軍事上的反無人機技術看起來沒什么缺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像前面所提到的,將大疆這種民用無人機改裝成”殺人蜂“,卻并非不可能。事實上,從操作無人機殺人,到利用AI殺人,只差一個功能模塊而已。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說,歷史總是被小概率事件所改變的。可以預見,現實中一旦出現”殺人“無人機的出現,正邪雙方的科技力量都會由此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