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秉駿:消費級無人機的技術及商業分析
本文是「DroneSalon - 無人機軟件創新沙龍」的第二篇演講回顧,來自于嘉賓李秉駿(英文名:Cash Lee,下文稱其為 Cash)在活動中的分享主題《消費級無人機的技術及商業分析》。
李秉駿(Cash),廣州奇志科技的聯合創始人,一位正兒八經無人機軟件行業的創業者,同時他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開發者跟產品經理。
Cash 在演講中從技術和商業兩個層面,分享了無人機用到的相關技術和在商業領域上的一些應用案例(包括自己公司在做的案例和一些海外的案例),希望讓更多的技術人認識到,商業和技術并不矛盾,兩者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技術為商業創新提供基礎,商業推動技術的進步和普及。
以下,Enjoy:
前兩年,我們公司在方向上做出了調整,把主營業務方向放在 IOT 領域,而主要的精力則放在無人機的相關開發上。選擇無人機作為創業的方向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也感覺像喬布斯所說的那樣,生命中有很多這樣的點,但后面這些點就無意中串聯起來,并對自己造成影響。
在寫這份 PPT 之前,就回憶起自小接觸航模,到后來成為「空難追蹤分子(是指對空難事因感興趣)」,并親自嘗試滑翔降落傘等高空運動,再到現在投身于無人機、IOT 領域的開發者大軍,似乎總是跟天空有著某種情結在。
一臺手機引發的革命
真正從事無人機創業以后,回去看 IOT 領域的時間發展節點,會發現有一個事情特別重要。這個事情發生在 2010 年,那一年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產品——2010 年蘋果公司發布的 iPhone 4。當時蘋果公司就把陀螺儀應用到手機里面,主要是做兩樣事情,第一是娛樂,第二是為了跟 nike 合作。當時這臺手機跟 nike 的手環、鞋子、衣服上的傳感器作了綁定,用于檢測運動過程中消耗的熱量。當時喬布斯可能也沒想到,他的這個舉動(把陀螺儀應用到手機上)居然也帶動了另外一個行業的飛速發展。
其實陀螺儀很早就有了,但并沒有大規模地商用,而隨便生產商集成工藝的提高,陀螺儀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陀螺儀也逐漸應用到了移動設備上。iPhone 4 的最終銷量接近一億,也就意味當時同樣有接近一億的三軸陀螺儀被生產出來。正是有這么龐大的產量,加上智能手機產業工藝的進步,陀螺儀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對于無人機行業來說,這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一個新市場的誕生
傳統的航模,從動力系統到機械結構,連同后面的操作,飛機要飛起來是件相當復雜的事情。它就像一臺沒有靈魂的機器,但是如果往里「植入」一個復雜的電路板,里面有處理器、傳感器、陀螺儀等,它就變得不一樣了,它就像被賦予了一個大腦一樣,變得更易為人所操控,并能做到只用一臺手機便能對它進行控制,甚至還能對飛機本身進行編程。
步入成熟的商業驅動
消費級無人機的發展,也會刺激到另外一些行業的發展。目前有很多大企業或專業團隊,他們原有的工作流已經被無人機所改變了。
我們日常使用的無人機屬于數據采集型的,機身可以搭載不同的傳感器,比如攝像頭、熱傳感器、激光掃描儀。這些技術的發展應用到無人機領域上,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成果,這也讓無人機的可能性也在蔓延到更多領域。
在倉庫管理領域,有一家德國的公司便使用了無人機,借助計算機視覺和室內定位來進行倉庫存儲的管理,飛行過程中對倉庫貨品進行掃描和拍照記錄,節省了人工走貨倉的成本:
在電力行業,利用 Yolo(一套物體識別算法)訓練出各式各樣的場景物體檢測,來讓無人機來識別畫面中電塔的各個部件:
在建筑行業中,可以利用無人機和計算機視覺進行工程進度檢查,以及針對到人的安全管理,比如檢測到哪位工人沒有按規定佩戴安全帽:
在交通管制中,無人機還能替代傳統的路面監控攝像頭,借助相關的識別技術實時監控車流以便分析各種復雜的道路情況:
商業與技術的規律
在這些不同的行業中,做過了這么多的應用案例,讓我摸索到一個規律:大部分的技術都會經歷過「科研 -> 軍工 -> 商業 -> 民用 -> 娛樂」的發展歷程。
實際上,無人機行業的發展也遵循這樣的規律,無人機很早就被投入到軍事領域上,其后隨著各種行業的發展(包括上面提到的起到普及陀螺儀作用的智能手機行業),無人機才慢慢滲透到商業領域,也才有了我們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這些消費級無人機。
另一個規律是,技術的發展趨勢大概是一去不復返,但商業可能會受到不同情緒的波動,表現為有些時候高漲,有些時候低落。在這個規律里,如果把無人機技術應用到商業領域,此時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一番關于商業的本質。
開發者的盛夏
過去十年,對于開發者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們可以很低成本地開發一個 app,然后找上投資人聊聊融資的事情,但是這么「有錢途」的事情恐怕很難再發生了。盡管面臨著媒體紛紛渲染移動互聯網「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但正如上面所表達的,技術是不會開倒車的,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對開發者利好的事情,比如有越來越多像大疆的硬件廠商把自家的硬件開放出來,然后給開發者調用里面的部件,根據自己的需求,開發出自己想要的功能。
另外,開發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公司的業務要求,選擇 iOS/Android 平臺的 SDK,或其他硬件廠商產品的 SDK,再集成各種云計算服務,以及 Caffe、Tensorflow 等人工智能框架,開發出你想要的產品,或解決你所針對的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
從開發到解決商業問題,整個過程就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過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