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多視角影像重建及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技術,在信息留存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文物及遺產的各項數據,為文物精確“診脈去病 ”復原。通過仿真技術、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等科技手段,使文化遺產得以很好地再現。這就是北京帝測公司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所從事的工作。
高精度激光掃描再現文物原貌
物質承載的智慧和文化是文物保護的內涵所在。例如,世界級文化遺產布達拉宮高低疊落,結構復雜,經過風霜雨雪的洗禮,已不復當年初建時的風姿,對其修復保護工作亟須建立長效機制。
對布達拉宮建筑群的全面精細化測量是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導下,以及布達拉宮管理處的大力支持下開展的,它以多源數據采集技術為主導,形成一套完善的數字技術服務。公司2008年首次涉足文化遺產領域,成功完成了國家石質文物修復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項目,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中,這是對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通過精細的三維數字化手段將文化遺產進行數據留存,為其后期修復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帝測科技在數據采集層面累積了豐富技術成果,也在文化遺產監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產品的研發、展示、傳播等方面,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決方案,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通過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全景拍攝、近景攝影等技術,提供各種精度文化遺產數字化服務。文化遺產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承載歷史文脈,現代化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產以鮮活的生命力呈現在大眾面前。帝測科技通過PC端三維展示、虛擬現實顯示、移動終端增強現實展示、全息投影展示、Web無插件展示等手段還原歷史,讓大眾貼近文化遺產。
科技手段透視布達拉宮前世今生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所發現地壟多達400余個,而墻體是布達拉宮建筑主要結構體系,怎樣統計墻體上裂縫的特性和分布狀態也是保護布達拉宮的難題。帝測科技采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首次對布達拉宮進行無人機傾斜攝影,航高115米,面積達13萬平方米。同時使用三維激光掃描設備,對每個房間的空間結構布局進行精細掃描和數據留存,為將來的修復、預防性保護,提供精準數據參考。
自主研發數據管理系統,不僅能夠讓遺產及文物信息可視化,也可以對布達拉宮內的人員物資等多方面信息實現在線管理。智慧導覽系統更成為圍繞景區服務需求而研發的重要渠道,WiFi、ibeacon、手機相機圖像匹配定位三種方式,和云+端模式、數據采集系統、地圖云的綜合架構模式,為游客、系統管理員、數據分析員、決策者等提供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智慧位置服務,通過手機微信端、手機APP端、后臺Web端最終呈現。
數字化文化遺產形成新的IP價值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想象,科技手段的革新正在快速融入到各行各業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單位也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網絡科技,力求通過最精準的數據進行虛擬修復,以避免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并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促使更多公眾了解文化遺產更深層的內涵,同時進行創新研發,挖掘背后更具潛力的文化價值。從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機構和組織很多,技術上各有所長。如何將這些資源匯聚為強大的合力,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利用技術手段將文化遺產復原,成為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生態,使實體文物及遺產數字化,形成新的IP ,延伸和創造更大的文化價值是努力的方向。帝測科技具有全面精準的數據及模型,并對文化遺產的內涵積極探索,開發衍生文化創意產品。讓傳統文化穿上“新衣”,貼近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用新的方式將文化遺產留存,用新的視角加以解讀,用新的供給方式擴大需求和應用,使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產再次活化于現在和未來的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