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行員駕駛航空器在空中飛行,其飛行量才是通航產業最根本的發展指標。美國通航飛行量戰后達到1500萬,隨后有一小段下跌,緊接著快速增長到將近4000萬,八十年代開始持續下跌,下跌速度甚至比飛行員和航空器更快。

二戰后老兵退役,通航飛行量一度增加較快,但隨后大家就發現通航可以干的事情并沒那么多,運輸航空開始分化,于是出現了大幅回落現象;1958年之后通航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開始爆發性增長,巔峰出現在1980年前后。然后還是那個產品責任法案,使得通航飛行量急劇下降,從4千萬下降到90年代的3千萬小時,最后不得不推出通航振興法案GARA;然而好景不長,2001年,911事件以及后遺癥,包括第二次海灣戰爭、高油價和金融危機,使飛行量從3千萬繼續下挫到如今的2千萬小時。全球無人機網
看到這里,好像應該明白為什么中國那么多地方引進了那么多美國通用航空器生產線了吧......

那么,這些年中國通航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
(2012-2016),是我國通用航空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五年,有關通用航空的法律制度相繼出臺,尤其是有關頂層設計的政策性文件,頻頻亮相;民用航空器制造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相應帶動了通用航空制造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通用航空企業紛紛成立,通用航空器和飛行員數量逐年攀升,通用航空飛行小時大幅提高;社會各界投資通用航空的熱情持續高漲;地方省市政府發展和支持本省市通用航空的政策、規劃紛紛涌現;通用航空服務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提高;法院和仲裁機構受理的通用航空領域的案件日漸增多。下面就近五年通用航空的發展做一回顧與概述。
在政策法規的引領支持下,近年來我國通用航空快速發展,通用航空器的自主研發制造穩步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以來,通用航空作業總量、在冊航空器、通航企業年均增長率在兩位數以上,分別為14.8%、17.2%、17.9%。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有224家實際在運行的通用及小型運輸航空公司,從業飛行人員2524名,航空器1472架,經批準的國內駕駛員航校共有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