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狗年春晚的無人機燈籠舞動北京,巨型3D立體海豚飛躍港珠澳大橋,無人機煙火表演燃亮三亞夜空;還是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上創記錄的1218架無人機表演,亦或者是廣州財富之夜無人機表演都在預示著無人機表演的強勁勢頭,無人機版圖正在擴張。

無人機編隊完成這些如此精彩的表演,給大家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與享受,也引起大家的好奇。
據了解,我國無人機研制歷史已有40多年,國內已建立起較完整的無人機研制體系,在小型、中近程、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近年來,無人機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在資源勘查、海洋監測、航空攝影測量、農林業監視等領域,顯示出巨大潛力。
在去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此外,更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年我國民用無人機產品銷售和服務總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10.9億元,到2020年將達到465億元,2025年將達到750億元,前景十分廣闊。
更有數據表明,2013-2022年無人機需求總額將超過134億美元,十年復合增長15.57%。
無人機產業的迅猛發展,促使更多企業投入這一充滿前進的領域當中。無人機消費市場的廣闊前景,也推動了無人機技術的持續突破。因而,進入21世紀以來,無人機專利申請呈爆發式增長。
我國無人機產業雖然比較火熱,但是應用范圍有限,商業開發和私人使用的市場亟待加強。國內無人機產業發展受到政策、法規、市場、應用等諸多方面的制約現實。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著諸多發展障礙,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瓶頸。
一、技術開發還不成熟。目前的無人機產品故障率高,無法保證穩定性、良品率和適應性,無人機關鍵技術水平難突破,其研發能力還需加強。
二、產業市場尚未完善。目前國產無人機接受程度低、受眾規模小,無人機很難在消費市場全面推廣普及。
三、監管政策不夠健全。我國無人機政策管理條例雖然有,但法律屬性尚不明晰,規定的內容比較籠統,而且缺乏強制執行效力和可操作性。
2015年,在資本的助推下,大量無人機創業者涌入,無人機相關企業迅速成為資本寵兒,2015年也因此被業界稱為“無人機元年”。然而,眾多同質化產品的出現,讓無人機在消費領域迎來第一輪洗牌。近年來,以大疆為首的無人機企業,開始擴張其他領域的版圖,探索無人機盈利的新模式。同時,民用無人機行業已經從盲目擴張轉向有節制發展,從狂熱無序的初期逐步走向理性健康發展的新階段,但是發展前景依然光明。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信息化的十三五規劃中,針對無人機行業的發展,均有明確的指導性規劃和具體的扶持政策,并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于無人機,大力推進民用無人機的商用化進程。

此外,我國擁有無人機發展所需的全產業鏈,可以實現對無人機系統的產品供應鏈的全部自給。
據了解,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辦公室近期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這是我國出臺的首部國家級無人機飛行管理專項法規征求意見稿。隨著我國無人機監管和行業標準的不斷完善,我國無人機產業正在步入安全、健康的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