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完成第一架無人機,曹飛將研發工廠設在了辦公區,從飛機外形、內部結構,以及之后的飛控、生產等方面,曹飛都全程參與。在系統方面,中飛艾維與國家電網北京超電壓達成合作,共同研發電網特殊巡線的無人機系統。
據曹飛透露,團隊初期就計劃收集精準的電塔空間位置信息,搭建電網數據采集圖庫,并基于此規劃無人機巡線的線路,確定巡檢過程中每一個拍攝點的拍攝位置和拍攝角度,保證無人機巡線的準確性。整個研發過程很艱辛,但當時曹飛的腦子里只有一個想法:“干,就對了!”此時的曹飛深刻地體會到了“一入硬件深似海”這句話的含義。
經過環環打磨,層層優化,他們最終取得了成功。目前,中飛艾維推出了兩種無人機機型,續航時間 30 分鐘—70 分鐘不等:
一種是固定翼無人機(如下圖:),包括FE200、FE300電動固定翼無人機。主要用于通道走廊巡視,可以快速完成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線路,檢查線路下是否有挖沙取土、違章施工等,進行線路環境檢查;
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多旋翼無人機(如下圖:),包括RX400、RX600、RX800電動多旋翼無人機。主要用于對線路本身進行精細化檢查,比如導線是否有斷股、螺栓上螺母是否正常。
“兩種機型組合在一起才能滿足電網的不同需求,不再需要工作人員爬塔或者爬山,以前一組人一天只能巡3座塔,現在一個人一天可以巡50座塔。”曹飛告訴數據猿。
效率的提升源于無人機續航能力的提升,據曹飛介紹,中飛艾維于日前發布了龍巢無人機系統,飛機可以自主繞塔飛行、拍照片,中間不需要人員干預。在塔上設置充電樁,無人機可在塔上進行充電,也可常駐,從而真正實現無人機自動化巡檢。
以無人機為工具進行數據采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是中飛艾維將空中數據實現智能化的路徑。“無人機把數據采集回來,光靠人去分析這個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利用深度學習將這些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對于一些單一目標缺陷的檢出率可以達到95%以上。”曹飛告訴數據猿。
變革原有業務模式
多年來,曹飛在業務模式方面也做了諸多探索。初期,中飛艾維將自己生產的飛機賣給國網采購,“我們把飛機賣給客戶以后,發現他們用不起來,都放在倉庫鎮宅了。”曹飛告訴數據猿記者。
為何如此?據曹飛透露,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即便發展到現在,無人機依然不像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那樣易操作。在野外作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前期需要對飛手進行培訓,培訓完以后還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第二,新《勞動法》對于勞務派遣的用工形式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很多電網雇傭的員工不符合要求,他們就清退了一批勞務派遣人員,這樣一來,真正去一線的作業人員大幅減少,即使購買了無人機也沒有人去操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飛決定不再以銷售無人機為大方向,而是將承包巡線服務作為主要業務模式,“按照客戶的需求,我們根據線路坐標進行業務規劃,然后派人到現場進行作業,作業完成以后我們就會把照片拿回來,通過內業人員和計算機的輔助,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曲線分析報告,提交給客戶。”
據曹飛介紹,中飛艾維于2013 年開始承接國家電網固定翼無人機電力巡檢服務項目,并與內蒙古電力集團開展合作。2015 年,中飛艾維中標南方電網首個無人機作業服務外包項目在廣東開展無人機巡線服務。截至今日,中飛艾維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超過 20 個省市開展了巡線作業。
推動產業升級是終極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網高速發展,輸電線路總長度超過了118萬公里,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預計“十三五”期間將達到159萬公里。曹飛在接受數據猿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電力巡線方面,還是傳統作業方式占據多數,無人機的取代率連10%都不到。
這兩年,我們在影視劇拍攝現場能頻繁看到無人機的身影;在危險的地形中開展搜索和救援任務時,無人機能幫上大忙;在偏遠地區,無人機也可作為軍事力量的遠程通信熱點……在電力行業中,無人機巡線的替代率雖然不高,但發展速度驚人。
據了解,2018年,無人機巡線已被寫入電網運行規范,對于未來,曹飛信心十足:“我們認為機器代替人工是必然趨勢,這也是中國現在正在努力推動的方向。之后中飛艾維還將在環保、風站、石油等更多行業陸續開展業務。”
或許在旁人看來,曹飛和他的團隊做的無非是利用無人機進行電力巡線,繼而再將業務向其他方向蔓延。在這之中,不能忽略的是基于無人機提供服務的同時,他們將采集并積攢大量的數據。
“我們的目標是把數據的采集端放開,將整個軟件采集標準化,就像滴滴一樣,不光有專車還可以有快車,這樣一來,在我們體系之內,飛手們可以用其他家的飛機去作業。”在曹飛的眼里,幫助人工智能時代的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才是中飛艾維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