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就是很恰當的例子。體感控制器專業版可以讓攝影師通過直截了當的體感操作,控制無人機或遠處穩定器的鏡頭運動,由此一來即使不擅長操控無人機的攝影師也能輕松地使用無人機進行拍攝。
拋開內置高精度 IMU、CANBUS 接口這些專業功能,體感控制器專業版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其實與 DJI Goggles 飛行眼鏡的體感操控功能一樣,區別只是前者為專業影像而生,昂貴且精密可靠,后者只為消費級用戶服務。
也許已經熟悉了搖桿運鏡的攝影師早就想要體感控制器了,但只有當專業體感控制器所需的所有技術得到突破,想象才能變成實體產品。
消費級廠商可以定義需求,專業影像廠商必須了解需求
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早已占據市場統治地位,而消費級手持云臺的對手也不多,難以動搖大疆的領先優勢。
專業影像的行業環境就很不一樣了。1911 年,好萊塢第一個電影工作室開業,此后一百多年里,規模龐大的電影工業催生了一大批非常成熟的設備生產商和器材租賃商,這些上游供應商與攝影師相互磨合,完美貼合電影攝制組對拍攝設備的需求。大疆在這個行業里顯然還只是年輕人,無論是攝影師對其技術與產品的熟練程度,亦或是大疆對攝影師需求的了解,都與業內知名品牌有一定的距離。
(復仇者聯盟片場,圖片來自:BackGrid)
所以從消費級跨越到專業影像的大疆,面對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關系。消費級做到極致的大疆可以像曾經的蘋果那樣直接定義定義用戶需求,而在專業影像行業里,定義產品形態和技術細節的反倒有可能是攝影師、劇組。
想要切入這個市場,大疆需要有不一樣的策略。
技術肯定是切入專業影像市場的根基,畢竟這個行業里有著 ARRI、索尼這樣的專業攝像機生產商,穩定器領域里也有一眾久經實戰考驗的斯坦尼康生產商。想要與這些廠商共享目標客戶,甚至和他們在某些應用場景下一決高下,沒有點技術可不行。幸好,大疆的本業無人機、航拍相機、穩定器的基礎是不錯的。
既然品質沒問題,那大疆真正的難點還要數對用戶需求的把控。這方面,羅鎮華表示大疆要走的路還很長。使用場景、使用者的體驗,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都是有待探索的,這個探索需要時間、需要資源,也需要人才。
電影產業中的攝影攝像,跟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是隔行如隔山的,雙方交流起來可能都是各說各話,所以怎樣把這個橋架起來,做出符合(電影產業)體驗需求的產品,我個人認為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大疆公關總監謝闐地補充道:
我們推出如影2進入市場之前,工程師帶著工程樣機在姜文導演《邪不壓正》劇組泡了一個多月,在高強度的片場工作中發現問題,快速迭代。你必須實際去用,才能知道攝影師有什么需求,導演有什么需求,制片人有什么需求,可能都不一樣。甚至怎么跟演員配合好,涉及到方方面面,你才知道哪些技術要繼續深化。看上去只是一個簡單的穩定的問題、電機的問題。但是用戶要的不僅是穩定,而是最后呈現的那個畫面。
對于大疆而言,無人機、穩定器這類新技術一定程度上是有別于攝影師傳統工作習慣的,但想要改變攝影師的習慣并不容易。大疆之所以會推動子公司大疆傳媒積極參與影視拍攝制作;選擇和萬達東方影都這樣的影視基地聯手,和一些知名的導演、劇組合作,目的就是從影視作品的工業化生產中了解核心專業用戶的需求,并借此機會把自己的產品及使用效果直接地呈現給目標消費群體,讓設備租賃商、攝影師了解到大疆「天地一體」解決方案的優勢,愿意在日后的攝制任務中更多地考慮采購或租用大疆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