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無人機切入后,能夠連接土地,連接農場,甚至連接幾十萬人的服務群體,形成農業生產服務主體力量,同時這支力量可以共享,可以多用,從而形成農村市場新零售生態。
但農村新零售的場景絕不僅僅是無人化和智能化,它將以數據為基礎,通過供應鏈的整合,從而使上下游的對接更流暢,成本更低。
超越市場,又等待市場
中國植保無人機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2010-2012年:概念階段。設備還不成熟,操控比較困難,成本也很高,更多的是演示和教育市場,告訴大家未來的農藥噴灑也可以用無人機,不過幾乎沒人相信。
2013-2014年:演示階段。無人機能夠正常飛行,可以小規模嘗試和實驗,用戶和社會力量開始進來,同行也意識到市場的龐大和農藥渠道變革的可能性。
2015-2017年:嘗試應用階段。機器迭代特別快,工作量從幾百畝到幾千畝,甚至上萬畝,政府和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
2018-2020年:規模應用階段。市場教育得差不多,配套應用出現,設備成熟度、可靠性、抗疲勞也都將趨好,開始批量生產,設備成本從大概10萬降到1萬左右。
2010年,漢和研制出國內第一架植保無人機,超越市場,又要反之教育市場,是一條艱深而孤獨的路。
沒有同行者,沒有人指路,參加農業大會,大家像看怪物一樣,沒人能看懂。
我們最早做的是大旋翼無人機,其維修保養偏復雜,成本較高,一般用在高桿果樹等特殊場景。考慮到市場普及度,我們今年推出了多旋翼產品“金星一號”。
“金星一號”的載重為10公斤,是跟大疆MG—1同級別的一款產品。一般無人機炸機后,大家就感覺是挺大事兒,但“金星一號”采用自解體結構,因此用戶一點都不慌:
“哦,炸機了。螺旋槳壞了一個。”
他就拿個螺旋槳換上,100多塊錢解決問題,現場10分鐘就能飛,95%的炸機在田間地頭都能修好。
炸機其實是無人機應用的一個痛點。一旦炸機,維修成本高達2000甚至3000元,而且炸機后,要么等專業售后上門維修,要么送到維護站,要么返廠,很少自己能修得了。也就是說,會錯過最佳防蟲時期,導致機會成本及產量損失。
無人機市場目前推進較慢,普及度還不夠。載重20公斤的目前都還沒普及,去推廣40公斤就更難。
太超前不行,我們還在等市場。
在設備后端,是自主化智能管理系統。一方面通過手機完成無人機操控,另一方面,通過無人機可以進行田塊信息的采集,積累后臺數據,同未來應用形成互動。
未來其實還可以通過小程序和小的軟件集成,實現應用的便捷化。比如,在什么地方噴什么作物,什么生長周期防治什么病蟲害,定高幾米,航速多少等,都可以自動形成,傻瓜配藥。
而除了全國布局的7S店之外,我們在每個7S店下設5-10個飛防大隊。飛防大隊并不以賺錢為主,而重在通過規模化作業,去沉淀數據,總結噴灑規范和方法,從而不斷驗證產品,實現改進迭代。
汽車界有一句話:銷售完成并不是服務的終止,相反是對客戶長期服務的開始。同樣,未來的無人機廠商,也絕不會僅僅是設備提供商。
不僅是工具,更是一個時代
中國農藥原藥的市場規模在600億左右,原藥做成制劑,再配以無人機設備,噴灑市場和農藥市場相加,市場規模超2000億。
而這個千億級市場,去年才打開了一條縫,今年算是打開一扇窗,等門窗全都打開,還得兩年。也就是說,真正的應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