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下無人機技術革新:水聲通信讓無纜成為可能
近幾年,我國的海洋科技發展迅猛,以“潛龍”號系列、“蛟龍”號系列為代表的工業級深海裝備,在軍事、海洋石油、海下搜尋救生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走向深海的戰略裝備,水下無人機及其所涉及的水下高科技領域成為全球海洋強國的角斗場。
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以深圳鰭源科技、天津深之藍、北京臻迪科技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企業亦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系列產品,涵蓋娛樂、家庭等眾多消費場景,進一步拓展了水下無人機的應用領域。
有業內人士指出,水下無人機行業目前勢頭強勁,2018年將迎來水下無人機市場的大爆發。在行業加速發展的過程中,水下科技的多個技術壁壘也亟待突破,首要的是水下無線傳輸技術的解決。
打破水下通信壁壘,無纜水下無人機備受期待
陸地通信已司空見慣,海洋中的通信場景則較為陌生。消費級水下無人機作為一款高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實現岸上操作即可探索百米海洋的夢想,其中涉及了到水下實時傳輸的功能。
水下信息傳輸和陸地大有不同,陸地通信依賴的電磁波在海水折射之后,傳輸耗損嚴重,無法滿足遠距離水下組網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可見的百米探索水下無人機還處于有線傳輸階段,也就是在機身上加一根纜線。但水下環境復雜,有纜水下無人機無法做到像“空中”無人機一樣自由翱翔。因此,研發無線款水下無人機便成為各商家們的著重發力點,水下無線通信技術是整個研發環節的關鍵。
吉林大學特聘教授崔紅軍介紹:“目前,水下無線通信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類:水下電磁波通信、水下量子通信和水聲通信。”
與電磁波、光通信相比,水聲通信有著明顯的優勢,它依靠聲波完成信號傳輸。聲波屬于機械波(縱波),水下傳輸時信號衰減小(其衰減率為電磁波的千分之一),傳輸距離遠,適用于深水通信。加上水聲通信成本低、靈活性高、傳輸較穩定,已廣泛應用在海洋工程、資源勘探、環境監測、國防安全等多個海洋重要領域。
“水聲通信已在水下通信、傳感、探測、導航、定位等方面展示出特有的優勢,它是目前水下遠程無線信息傳輸的唯一有效和成熟的手段,其網絡系統可靈活處于不同的速率載荷、覆蓋距離、水體深度、網絡結構等情景,解決了水下無線通信和組網的世界性難題。”崔軍紅說道。
水聲通訊助力水下無人機實現無纜操作
消費級水下無人機是跨領域、跨學科的技術創新產物,主要由控制系統、通信系統、電力系統、動力系統、攝像系統和感知系統等六大部分組成,水下通訊技術主要體現在通信系統和感知系統上的更新和迭代。
記者了解到,水聲通訊領域的領軍企業深圳智慧海洋科技聯合鰭源科技積極推進無線款水下無人機的研發,并計劃推出FIFISH無線系列。
“我們正在與水聲通信技術專家合作溝通中,突破水下通信技術,探討將其民用化與消費級化的解決方案,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希望通過水聲通信技術使FIFISH(飛行魚)擺脫纜線,真正在海洋中飛起來。”鰭源科技創始人張翀說道。
作為當今最為復雜的通信技術之一,無纜水下通訊技術將會在很長時間內是海洋領域的研究熱點。值得關注的是,消費級水下無人機企業紛紛布局無纜水下技術。也許不遠的將來,人們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水下通訊網絡,可以自由地在水下拍照、上傳視頻,讓深不可測的海洋變得“透明”起來,海洋的大數據得以收集,人們可以更便捷地認識和研究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