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內電商巨頭京東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發布微博稱,618這天京東第一架重型無人機正式下線,該機有效載重量達到1-5噸,飛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
作為觀察者來看,這架無人機不論是“做工”還是氣動布局都是中規中矩了。大抵是因為“貨運”的需求,機體部分還是很方正,這也便于包裝箱類貨物的整齊碼放。雙尾撐+高置平尾,機體上單翼平直翼,翼尖小翹,這都是標準的不求速度而以長航程見長的氣動方案了。發動機和三葉螺旋槳布置在了機體前部的“拉式”布局,至于動力方面雖然沒有明確信息,較于渦槳動力,更大可能是目前比較常用的ROTEX系列的活塞動力。
RQ-4
只是在這設計背后,宣稱有著1-4噸的載重,1000公里的飛行距離。這實在有些嚇人!有效載荷1-4噸什么概念?對比目前,成熟的軍用無人機來說,能做到有效任務載荷1噸的是RQ-4這般級別的戰略性無人機。雖說,RQ-4追求30多個小時的續航,2.2萬米的航程,自身載荷能力被燃油占據。若僅以“最大起飛重量-空重”來看,RQ-4是有著4噸載荷能力的。但京東發布的這款無人機不像RQ-4那般巨大——要知道RQ-4的翼展比波音737還大。
RQ-4對比波音737
總結說來,對于京東這款重型無人機的性能,筆者呈觀望態度。特別是京東要立項的“超重型無人機”,有效載重量達到40-60噸,飛行距離超過6000公里!這更是讓人大呼意外。40-60噸有效載重,載重能力就是1架伊爾-76、2架運-8/9的節奏。試想這般的大塊頭,還是無人的,這樣前無古人的型號,技術難度比再造一個京東這般行業巨頭還難。除此之外的無人機“配套”,地面的指揮控制引導,航線路徑規劃、起降場地建設等等都是難上加難。
前互聯網巨頭Elon Musk和他的SpaceX的成功,似乎激發了一大批互聯網巨頭們投身航空和航天領域的動力。但是,冒險家們仍然要面臨著一個個門檻。
超重型無人機,是否會真的改變全球物流業,還是商業資本運作、宣傳所需,這就不需討論了。重點是,前有順豐后有京東都在物流無人機上邁出了第一步,這是否意味著無人機的應用多了種可能,是否將推動我國通航、低空開放的新發展。
順豐和京東的貨運無人機,在技術層面無論取得怎樣的突破,未來的發展依舊是在置于通航產業之下,飛行器升空的航線申請、空域審批是能否飛上天的最大前提。此前,亞馬遜在1公里、10公里的無人機送貨上門的服務上嘗試并不成功,算是給京東、順豐趟了雷。當下順豐京東定位是在更遠距離的、100公里-1000公里區間的無人機貨運。
亞馬遜貨運無人機
那么,這樣的貨運無人機飛行高度是比消費級的四旋翼無人機都要高,在中低空長航時飛行,勢必有著更多監管,不僅需要無人機適航取證,還要與空軍、與民航的空域協調。以及,作為商業化運作的貨運飛行后,如果還是延續每次起飛都需申請、報備、審批…...的流程,也是不適合、不高效的。
雖說,無人機送快遞已不是新鮮概念,可關于是否值得,是否經濟,尚需實踐來出真知。但可預見的是,貨運送快遞已經被視為商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場景之一,乃至在物流行業、商業資本的推送下會成為了未來的趨勢。那么,考慮到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通用航空公司,不論是資本實力還是規模體量上都無法與京東、順豐相比。當后者以貨運無人機為切入口加入“通航”,勢必會與“傳統”的通航產業一起更有力的推動我國通航政策上的與時俱進改革發展,深化低空開放的進一步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