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指出:“到2026年,全球輸配電市場對無人機及智能化技術需求將達到132億美元”。基于無人機和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實現對電力設備、設施的基本信息、運行狀態的數據采集、自動化監測和故障預警,進一步實現“輸電、變電、配電”各環節、“天上、地面、地下”全范圍運檢覆蓋,從而維護電力設備、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提升供電效率,是電力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的關鍵。針對這一需求,近期,PloughUAV下重手布局電力巡檢細分領域。
上周三,上海圣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同上海電力學院與正式簽署科研共建實驗室合作協議,雙方共建基于無人機和機器人的電力物聯網系統聯合實驗室,并全面開展相關技術和人才的合作。聯合實驗室將以智慧電網為核心,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在電力行業積極促進無人機、機器人、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上海電力學院在電力安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技術積淀,PloughUAV和上電學院的合作將通過資源互補和共享的方式,一方面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優秀,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平衡發展的優秀應用型人才,一方面將更好的抓住電力市場,完成市場和人才輸送,做好產學研戰略聯盟中技術轉市場的人才樞紐,不斷優化提升PloughUAV智能科技產業布局。
在產學研合作的同時,PloughUAV聯合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特種機器人在煤礦的輸電線路智能無人機巡檢領域斬獲大單。本項目主要針對煤礦的電力主管線的日常巡檢和應急管理需求,將PloughUAV的天璣II無人機大規模應用于電力主干線通道的測繪和巡檢,單架次巡檢距離20km以上,采集電力線路上周邊地理信息變化情況,獲得實時視頻數據并建立3D地理信息數據,有效防范電力線路內的違規建筑、施工及異物入侵等危害電力傳輸的問題。同時,PloughUAV的天璇II多旋翼無人機由于航時長,靈活易用,項目中用于采集和識別架空輸電線路的地基、鐵塔、支架、導線、絕緣子、防震錘、耐張線夾、懸垂線夾等容易發生事故的關鍵部位中的缺陷。
另外,在操縱多旋翼無人機開展塔架巡檢時,一般需要兩個人或更多人同時開展工作,一人操縱飛機,另外一人進行視頻圖像觀察,既無人機操縱者無法時刻了解到無人機與塔架之間的近距離關系,對準確獲取被觀測對象的圖像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了解決該問題,在電力巡檢領域首次在天璇II平臺上融合了多功能頭戴設備。該頭戴設備可通過快速切換,使得飛手能夠在地面直視飛機狀態,也可切換至飛機上的攝像裝置,使得飛手可具備第三視角和第一視角的操作狀態。在后續的電力巡檢應用中,將利用頭戴設備和體感運動結合,同步實現對機載云臺的控制,進一步提高巡檢效率。
根據野外作業的需求,配備專業的電力巡檢作業車。每臺作業車可搭載兩架天璣II和兩架天璇II,車內高度集成了地面站、圖傳和數傳等飛行控制和數據傳輸模塊,可以選擇搭載不同功能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系統,選擇配置野外作業工具和應急救援箱,全方位服務電力巡檢部門。
為了進一步的提高煤礦的應急管理能力,電力巡檢作業車還可以作為一個子系統融入相應的安全管理系統,在執行日常巡檢的同時成為電力事故搶修的應急指揮節點,第一時間對現場進行故障排查和現場管控,降低損失。
煤礦的電力主干線日常和應急巡檢是確保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實現煤礦電力主干線的智能化管理可以極大地提高巡檢效率和降低事故風險。除了煤礦主干線的電力巡檢系統以外,還引入了災區偵測機器人和瓦斯管道檢測機器人,在智能裝備上進行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對事故災區人員,有毒可燃氣體濃度、火源狀況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測,降低人為檢測失誤,提高煤礦整體的應急能力。
不僅僅是電力等線性巡檢任務,在民用無人機跌宕起伏的市場中,PloughUAV始終堅持人才和技術創新戰略,堅持工業級無人機平臺穩步發展,同時結合先進傳感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的完善基于無人機平臺下的智能化行業解決方案,逐步擴展線路巡檢、環保氣象和應急安全等多個重點細分領域的應用。